新生“怎样去报到”并不重要

不经意间,又到新生入学的时间了。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的男生女生,早已是心情豪迈、欣喜若狂,家长们也早已经谋划好了,如何护送儿女踏进那令人向往的象牙塔之门。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们都来了,揣着已有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多数家庭来得那样的旗帜鲜明,来得那样的轰轰烈烈。家长为儿女上学保驾护航的壮观景象,再一次展现在人们眼前。
和预想的一样,这种场景又一次成为媒体和人们竞相谈论的焦点。有指责家长包办孩子上学的,有批评新一代接班人自理能力差的,有因家长到校后食宿条件差而谴责学校缺乏人文关怀的,当然也有为这种深深的父爱母爱无限动容的。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时争论还十分激烈,甚至上升到了道德风气、社会公平、教育体制或社会制度的层面。
新生“怎样去报到”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看,不然。新生“怎样去报到”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个值得大说特说的问题。
过去的父母,看着儿女远行,只能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如今,家庭经济水平提高了,护送孩子上学的父母自然也就多了,趁着护送孩子上学的机会,也顺道旅游一番,释放一下自己心里欢悦情绪,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至于有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睡在了操场、走廊、大礼堂和教室里,这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出门在外,遇到些许困难,是很正常的事。何况并不是天气有多么恶劣,刮大风、气温下降、漫天飞雪,或酷热难当、臭气熏天,更根本没有一些人肆意渲染的“见死不救”、“路有冻死骨”的氛围。在风清气朗,月明星稀的季节里,有木板、有铺盖等基本条件下,睡在操场、走廊、大礼堂和教室里,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何况,这种情节是一种学校所在地家庭或富裕家庭享不到的情怀,这种情节将是激励孩子一生奋发的精神财富。
另外,谁坐火车来,谁坐飞机来,谁又坐软卧来,谁又坐头等舱,谁又开着宝马,谁又开着奔驰……这些都不是问题,贫富有差距,各自条件有区别,这是客观实际,正确面对就是了。除非有人想误导,挑起点什么。
因此,我们不要整天盯着新生“怎么去报到”,无端找噱头。真正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应该是新生能不能上学、有没有孩子因贫穷等原因未能上学、有没有不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哪些高校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国家财政如何对国家助学贷款利息进行补贴……
总之,如果形象一点来描述二者的性质,那就是,“怎样去上学”是锦上添花,“能不能上学”才是雪中送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