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美日高薪雇用‘网特’占领BBS专事反华调查”(三)

(2007-02-05 14:53:02)
分类: 时事评论

 互联网成了对我进行窥探的“新路”。近期,这方面的报道很多,足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美国麦克拉齐报业集团的《圣何塞信使报》2006911日有一篇报道称,美国和一些中国的邻国正在探索一条窃取中国军事情报的“新路”。比如借助Google Earth或者MSN Virtual Earth等互联网图片搜索引擎,捕捉它们感兴趣的中国军事设施卫星图片,然后派出“记者”或者“科研人员”接近或者潜入“兴趣点”,核实卫星图片的情况。

 

这篇报道称,最近几个月来,世界各地的“网民”至少三次发现“中国军事秘密”。其中,最新的“军事机密”是说有人在海南省发现了“秘密的潜艇水下通道”,称这是中国的第二处秘密潜艇水下通道,是“为保护中国潜艇免遭敌方攻击而修建的”。

 

除此之外,还声称在此前,网民还说发现了两大“中国军事秘密”:一个是自称住在德国的美国加州公民、电脑工程师,在中国西北的宁夏,发现了一处浩大的工程。还号召全球网友“挖掘真相”。后来有人就断言“这是模拟中印边境地形”。另一个所谓的“重大发现”是有人声称,中国军方在西北地区模拟“台湾军事基地”。尽管此报道显然有些捕风捉影的意思,到时毕竟提醒我们必须警惕。

 

再如:美中情局从中印等国军事网站及论坛搜集情报。美国《华盛顿时报》曾披露,2005年11月,美国中央情报局成立了“公开信息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每天在全球各个网站、论坛里搜集各种各样的军事信息。依靠这些信息,美国不仅能发现别的国家最新的军事动向,而且连该国某些机密的武器发展计划,也可能由于网友的无意识透露而被美国情报机构掌握。

 

“公开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情报分析人员。这些情报分析人员都是专家式的人物,十分精通方向国的语言,跟踪方向国的政策变化和局势动向多年,因此这些情报人员在跟踪方向国网站的时候,更容易判断哪些是有用的信息。目前,该中心正在招聘新人,其招聘广告称,要到该中心工作的申请者必须是国际关系专业或者国别研究的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

 

据报道,外国的军事网站是中情局“公开信息中心”的重点监控对象。像印度的《印度防务》网站、英国国防部网站、中国的一些军事网站等。比如,印度的很多军事动向与军事演习情况,美国都是从《印度防务》上获得的。去年早些时候,印度海军准备在非洲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建立监听站的消息就是该网站首先披露的。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中情局的注意,“公开信息中心”也针对印度的这一举动展开研究。

 

此外,有人分析认为,一些军事迷在某些军事网站游戏规则的刺激下,为了追求网上的“荣耀”,利用自己的各种便利条件,搜集本国军队的内部信息,甚至偷偷拍摄本国军队武器的图片,放在网上,追求轰动效应。而这恰恰为“公开信息中心”搜集情报提供了便利。据《华盛顿时报》披露,中国的军事网络就曾为“公开信息中心”提供了有关中国武器装备的重要情报。例如美国情报机构对解放军的某型潜艇十分感兴趣,但对其是否已经投产一直搞不清楚。直到2004年,有关该潜艇的照片出现在中国某军事网站的论坛上,让美国情报机构“得来全不费功夫”。

 

据一位国内军事网站的负责人介绍,每日访问该网站的IP地址有30%来自海外,其中大部分就是来自美国。《简氏防务周刊》的一位记者也向该网站负责人透露,中国的军事网站是他们获取中国军事情报的重要来源。

 

不用说外国了,就是中国的台湾,一样也紧盯大陆网民寻策反目标(200643, 环球时报)。2006年春天以来,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当局异常猖獗地推进“台独”,要在“急独”绝路上一条道走到黑的居心已经不加任何掩饰。“台独”分子的心里非常清楚,中国人民绝不会听任他们搞分裂,因此,他们越是嚣张就越是心虚,越是急于摸清大陆的底牌,特别是大陆的军事动向和安排。

 

台湾“国安局长”薛石民更是秉承“上意”,大肆对大陆进行间谍渗透,不遗余力地收集大陆情报,尤其是大陆军情。有媒体通过有关人士了解到,近些年来,利用互联网在大陆发展间谍、收集情报已成为台湾间谍机关活动的一个突出动向。到目前为止,大陆反间谍部门已经破获了这类网络间谍案件数十起。

 

在互联网上跟大陆网民大量接触,套取他们的身份,重点寻找有军队、政府部门背景,或者与这类单位有关系的人,这是台湾网络间谍行动的第一步。很多台湾间谍成天泡在一些大陆军事爱好者比较多的网络聊天室里,既捞取情报,也探听大陆网友的身份,评估他们接触军事机密的可能性大小,再从中物色可资利用的人进行欺骗、利诱、勾连、策反。(本文共分五个部分,请阅(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