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2014-09-26 15:05:45)
标签:

股票

分类: 研究活动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简介]

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为了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从本册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本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办法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教材呈现的例题素材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只不过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相对较多,需要根据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组合。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也不像过去解决过的实际问题那样明显,需要交流寻找中间问题的想法。教材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安排数学活动。这样,即使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可能,也能使学生在交流中真切感受到列表及运用某种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必要性,从而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些策略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中体会策略的价值。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并通过列表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应该充满挑战与探索,创造与成功。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更有利于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努力构建“构建模型(学会制表)→利用模型(学会看表)→拓展模型(学会用表)”的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充分参与,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旧知识的固定点——新知识的链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有序展开,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追求创新的人格,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用智慧积木搭建“数学乐园”!

[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策略。

1、谈话:同学们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司马光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办法?人们把这一好的办法称之为“策略”。

板书:策略

2、揭示课题。

谈话:其实,在数学学习中,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很多策略。

补充板书:解决问题的

二、联系生活,探究策略。

1、列表整理信息。

谈话:小芳家的果园要扩大规模今年栽了很多果树。

出示例题情境图:仔细观察,图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说一说?

出示第一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谈话: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同桌讨论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新的方法:列表整理信息。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出示表格:

 

 

 

 

 

 

 

谈话:第一行我们可以填什么?(桃树和梨树)“3行”填在哪一格?“4行”呢?“多少元”填在哪里?最后一行填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下列表格。

 

桃树

梨树

3

4

每行7

每行5

 

提问:谁来说一说为什么桃树、3行、每行7棵整理在同一列,梨树、4行、每行5棵整理在同一列?(对应)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

揭示:有利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2、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列表之后,我们再怎样做?

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学生先自主探究策略,再在小组里交流

(1)  从条件想起,可以先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树。(从条件入手)

(2)  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可以先算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从问题入手)

提问:通过刚才的整理和讨论,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7×3=21(棵)  5×4=20(棵)  21+20=41(棵)

3、小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思路?谁愿意说一说。

1)从条件入手:

2)从问题入手:

4、引导:答案对不对?你能不能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

先独立完成,再在班内交流。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挑战?

提问: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应该怎样解答?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让学生先从条件和问题入手想一想,再填表,最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6×8=48(棵) 5×4=20(棵) 48-20=28(棵) 口答:略。

谈话: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信息,你体会到了什么?

揭示: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

2、比较体会:在列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解决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回顾与反思

通过上面的解题过程,和你同桌互相说说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提问: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1)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

2)可以通过列表、画线段图等方法进行分析

四、巩固深化,提升策略。

1、做“练一练1题。

1)学生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

2)展示两个学生整理的条件及算式。

45×3=135(人) 48×2=96(人) 42×4=168(人) 135+96+168=399(人)

168-96=72(人)

3)提问:列表整理信息时要注意什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做“练一练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再具体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以及列式解答的结果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270÷2=135(元)  180÷3=60(元)  135-60=75(元)

3、出示练习九第一题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问题:买的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千克?

          买的大米比面粉多多少千克?

4.出示练习九第二题

同学们采集树种,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采集了20千克,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采集了28千克。三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多少千克?(先解答,再检验)

五、总结回顾,拓展策略。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呢?首先在问题的已知条件比较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关系不够清楚的情况下,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有关信息;其次,我们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以弄清应该先求什么,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你有哪些收获呢?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列表的方法和一些具体的策略。我相信同学们只要肯动脑筋、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大家一定会想出更多更奇妙的策略!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列表整理信息     分析数量关系

从条件入手     18÷3=6(元)   6×5=30(元)

               从问题入手     18÷3=6(元)   42÷6=7(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