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tbn0.google.com/images?q=tbn:q6R1T7etGX9xOM:http://arts.anu.edu.au/languages/source_pics/French.jpg
这一段,十分认真而努力的学习法语。起初是内疚。一年了,日子过的悠闲,法语却没多大长进。一辈子的职业女性,不习惯慵懒和浪费时光。虽说一年里有好几个月是在海外闲荡,给不捧法语书找了借口,但总而言之:内疚。然后是诱惑。家里一趟趟从布鲁塞尔搬来了不少小说, 一个另外的世界已经等在那里。于是,变得认真,结果是成效显著。
当然,语言不是三两天的功夫。这点让永远怀揣5分钟热血的人永远的失望。语言是一头撞不烂的墙,靠的是时间和功夫。但学过一种外来语言的人,有很多经验是可以用得上的。于是,多少有了点捷径。
语言是什麽?我的体会和观察:语言是人,是人格。我们太熟视无睹于自己熟拈的语言,以至于忽视掉语言对自己意味着什麽。试想你若有一天失去声音?你若有一天睁开眼不能说话?你还是你吗?当然不是。初到国外生活的人都有这种体会:最初不是自己的那段日子:不能美好如愿地表达自己,梦里懵懂的尴尬,等等。所以,语言在最起码的层次里代表着你。
再上一个层次, 语言代表着一个人的人格。一个人说话的方式/用词/语气等等很大程度上流露出这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出身环境,来龙去脉。就在最近我看了艾迪-莫菲 (Eddi Morphy)早年在华盛顿的stand-up表演,其中有段模仿中国人说话。艾迪-莫菲把脸上的五官使劲往一起凑,同时把眼睛眯起来,发出他认为像中国话的声音。他是喜剧演员嘛,当然搞笑。但很多外国人在模仿中国人说话时都会做出类似举动。我一直心存异议,便发问身边的外国人Andre: 你觉得中国人是这样说话吗?生平很绅士的Andre笑而不语。那对我来说就如同一个点头认可。于是追问:“诚实地说,中国人是这样说话吗?”他终于回答:“是的。你可能习惯了。但你注意一下,特别是中国男人,说起话来脸上的五官都在动。”我于是尽力回忆我认识的中国男人,先从自家开始,然后蔓延及朋友前同事。。。,并不觉得他们说话时五官有什麽特别的动。然后忽然明白了:我熟拈于中国话和表情,已经没有区别的能力了。可能只有把一个大声说话以至于说起话来五官都在动的中国人和一个安静含蓄地说话的西方人放在一起,才能显现出“动”和“静”。这也难怪。追究一下,至少一两代的中国人成长过程中没有被告知:张牙舞爪手舞足蹈地说话是一种不礼貌。唉。想说的是:说话的方式,语气是一个人的代表。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环境,表达方式。学会这种语言,能够用这种语言来阅读,才可以进入那个文化,体会到那个社会的种种微妙细腻。然后你对那个社会那个世界的认知才能从肤浅的想象走到深入的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由此扩大。
司机阿米尔立志要学好英语跟我方便地交流,每天都啃一本英语教科书。我拿来看了看,惊讶地发现是很古老的书,英国殖民时代的。书中有这样的例句:“你的英国朋友很富有吗?”“他们不在家。他们在乡村有房子。他们夏天在乡村房子里度过。”我大笑。这句子仿佛出自我正在读的英国小说,描述的是1890年的事儿:贵族们是不做事的,但一定是在乡村有房产的。犹太银行家虽然有钱,虽然也在乡村有房子,但没有爵位,在伦敦社会就没有地位。
语言是代表着某个时代,某个社会的。我决心知道1890年的法国又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