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调研札记之牛股基因
(2013-09-10 16:21:35)
标签:
股票 |
分类: 四海闲抄(向高手致敬) |
牛股是能调研出来的吗?码哥行走江湖十数年,对此深表怀疑。在码哥看来,一种牛股是大家公认的价值体现,就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好公司的公司,就此逻辑推断,这类牛股其实跟调研一点没关系。
举个简单例子, 07 年码哥是第一批 iPhone
购入者,这个手机横空出世瞬间改变手机世界,苹果公司远隔重洋,我即使不调研也可以知道苹果股价肯定自此走上牛途,当然如果象
Facebook 在热爆的时候去上市,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拿 A 股来说,茅台有调研价值吗,我也深表怀疑。01
年我去贵州调研,我问某局领导,贵州最好的上市企业是谁,领导推荐了红星发展,并建议我去,但最后又说了一句,如果茅台上市,那它应该是 A
股最好的企业。后来茅台上市,许久不涨,但是只要看过它的报表以及一些简单的信息就可知道它的潜力,它之所以一直被奉为经典价值投资案例,码哥以为跟当时的市场氛围有关,当时市场是什么市场,还是一个坐庄时代尚未完全崩塌,研究理念才刚开始的时代,作为一些有较深研究理念的先进投资者挖掘出茅台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如果要在此股上如何为自己吹嘘贴金,码哥以为大可不必了。
其实,这里告诉我们的是牛股的一个基因是公认价值,挖掘方法就是你的眼光。眼光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其实蛮难的,难在你自己是不是客观。拿腾讯来说,码哥就错失两次。想当年,码哥是第一代
ICQ 用户,那朵小菊花伴随码哥很多岁月,所以当什么 OICQ
出来时,码哥根本不屑,甚至有点觉得可恨,怎么还有这么模仿的盗版者,所以一开始的主观主义就让你站在了一个偏差的境地,至于第二次则是在
08 年金融危机之后,虽然那时候早已经是 QQ 用户,但是由于缺少 QQ
的很多体验,让码哥再次错失,到微信时代,码哥对于腾讯只能泪奔了,所以说啊,眼光其实要你放下心魔才行。
好了,扯多了,说回 A 股的牛股基因,除了刚才说的那类放至四海皆准的公认价值外, A
股的牛股大多来自烂股票(国外叫困境反转),你要说这种烂股票要有调研价值,码哥也是怀疑。 98
年某朋友从东北回来狂给我推荐某公司,说起那个公司生物技术如何了得,如果开发出来如何了得,利润赛过毒品云云。码哥将信将疑,后来也去过该公司,的确很吸引人,那个故事的确在那时的
A
股市场是个超好的话题,于是公司开始投资,但是没想到这个美丽的故事一直讲到现在才成正果(公司当然早卖了,拿了不到半年就卖了),这个公司的股价如当年想的到了
100
元,可是这十多年前你能调研出这般曲折的结果吗,肯定不能,当然这种公司国外也一样,要么天上要么地下,谁知道呢?现在还有很多人怀疑呢。
再一个例子,某 N 前领导 2000
年在公司大会上大谈互联网革命,同时推荐某公司的网游业务,说那才是有想象空间的行业——现在看,真是超前瞻。口沫横飞之际,当时那个公司的股价也创造了连续封涨板的记录,这个记录直到
07 年才被打破。这个公司说的这个故事炒了两回, 04
年股市最低迷的时候它又玩了一回,当时可是盛大光环夺目,网游暴利的时代,好了,今年它又创前复权下历史新高,但开讲的是另一个故事了……象这样的公司码哥去过一次,但是什么都调研不出来,而且根本不想再去第二次,因为主业干巴巴到你想呕,业绩差到地板,历史上数次被
ST,所有的亮点都在于公司投资,而这又无法跟踪调研。按某些股评家的说法是这种股股性很活,这恐怕是天生的基因吧!
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广西某牛股身上,码哥 01
年就去过该公司,一点亮点都没有,公用事业加上点食品业,证券部经理对我们能来调研都感到不可思议,说我们公司有啥可看的。但时隔 7
年后,股价因为某投资一飞冲天引惹市场瞩目后那就不一般了。码哥后来去过一次,曾经的他已经记不得码哥来过。当然码哥不 care
这种错失,因为当年根本就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所以 A 股的烂公司是一定要关注的,这里面绝对有黄金,而且这种公司不用去调研,你只要跟住公开信息和股价就 ok
了。当然长期投资的话,还是要定量分析,这就需要去调研公司数据了,这种例子不要太多哦,以后有机会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
好了,码友可能会问,难道调研出的好公司就不能成为牛股吗?码哥的回答是,有,但是只是阶段性的牛股,一般不是大牛。比如 02
年码哥就去过西南某商业企业,一看就是好公司,商业零售的所有优点基本都具备,后来 06-07
年公司做了整体上市后,更是一路牛途,但那仅仅是阶段性的,基本面肯定不如那些烂公司长时间性感。
再比如某通信巨擘, 01
年码哥去过就觉得很不错,但是公司股价起起伏伏也不见得牛,周期性行业更是,如果你是行业高点去调研那是毫无意义的,而行业低点去调研就还是会回到第一个基因,那就是要看你眼光了。
那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大牛始终是在怀疑中上涨,如果大家一致看好,顶多就好一阵子,行为金融学可以解释这个现象,拿今年来说,谁能提前看清中青宝是创业板第一牛股呢
?
说来说去,其实码哥是属于剑走偏锋一派的人物,刚才所说的也只能代表市场的某一隅,只能算码哥的漏见。近几年也有一些优秀的研究员调研出牛股的案例,比如歌尔啦,大华啦,海康啦,但那些案例大多是先要有个逻辑框架(其实就是产业眼光),然后去公司其实看看公司是否执行到位就
OK
了,眼光是定性,执行到位是定量,如果两者结合的调研才是好的调研,才能调研出牛股,码哥也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有价值的公司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