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聪明的投资者》全书复读(1)   同福

(2011-09-25 11:04:06)
标签:

转载

分类: 成功之路(价值成长投资)

                    《聪明的投资者》全书复读(1)

 

                               本杰明格雷厄姆  著   (同福  红色文字为读书心得)

 

    财富的损失对我来说还不算什么,最让我感到痛苦的是,在大危机出现后我不断地自责,不断地问这是为什么,以及对大危机能不能过去没有把握。此外我还要想:这么多的亲戚好友把他们的财富托付给我,现在他们都要和我一样痛苦不堪。你可以理解我当时那种沮丧和近乎绝望的感觉,这种感觉差点也使我走上了绝路。---- 由于经济拮据,我从年轻时就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但前些年的成功使我将这种好习惯丢到了九霄云外,而这次大危机又使我重新勤俭节约起来。虽然我要经常自责——既然我已经预料到灾难要发生,为什么还是不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呢——但更令我痛心的是,我不该享受那种不属于自己的奢侈生活。我马上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追求物质满足的关键在于为自己订一个比较低的生活标准,一种在绝大多数经济状况下都能轻易实现的生活标准。----我下定决心不再炫耀财富,不再过不必要的奢侈生活,对那些力所不及的花费也要统统取消。-----我宁愿坐地铁也不愿乘出租车,我安慰自己说地铁更快些(所以我老是要匆匆忙忙地赶路),但我内心完全清楚我只是为了节约大约1美元的车费。-----  在1930年到1932年的艰难岁月里,我一直忙于许多事务。----我还是继续到哥伦比亚大学讲课。到了1932年,我开始着手写教科书(在1927年繁荣时代我就计划写这本书了)。---直到一年半以后,第一版的《证券分析》才正式面世。        摘自《格雷厄姆自传》

 

导论

 

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本书初版于1949年, 60年前这段话被放在了本书的首页,似乎是提醒读者,心理素质与思维方式在股市投资中是投资人素质首要的自我检测指标。60年后这段话似乎应该还是有效,所以这段话要反复熟读,因为纵观全书谈到很多更具体的投资问题时作者都是以这句话所具有的哲学内涵来深入表述的。)

   

    这本书的目的是以适当的形式给外行提供投资策略的指导。其中的一些材料来源于著名的著作────Graham, David L.Dodd, Sidney Cottle 和 Charles Tatham所著的《证券分析》,它主要是为熟练的分析专家和高年级学生写的。这本书中很少谈到分析证券的技术,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投资原理和投资者的态度方面。(这本书之所以读者面更大一点,正是在于此,此书应该是证券分析一书出版以后,对于这本巨著的核心思想一次更为精细的同时扼要而富有深度的解读。)

    这里所提出的策略是基于对过去50年证券市场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积极参与的结果。在这一段经历中,许多新颖的思想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投资概念.的确,1914年流行的金融业务方面的规范著作今日读来是很奇异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正像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理念在后来的几年中很多已过时一些,我们现在的观点────基于1914年至1963年的经验,也可能经不起将来发展的检验。 虽然人本性变化不大,但是股市历程背后不同的时代印记,交易规则的变化还是明显的,学史要知晓通达之变。)

    风险不可能避免,但如果清楚地将其牢记在心,我们可以成功地减少风险。(很多投资者热衷于估值方法的争论,而不是在企业具体的风险层面深究,花了力气却不能安心是因为对于风险的理解远远不够)在过去的日子里,大多数投资格言失于概括的简单性或存在偏见与偏好。因此,如不仔细思考的话,它们在过去似乎是很有道理的。例如,“债券比股票更安全”(几乎每句格言下面都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如果你的大脑不能独立的思考,一句格言一道枷锁。)“铁路债券比工业债券更安全”,“第一抵押权债券比无担保债券更安全”,许多其他类似的陈词滥调,现在要么是不正确的,要么因例外太多而毫无用处。

    如果将数量或度量与证券而不是与人相联系,作为每一投资规则的一部分,我们现在的想法可能会逃脱同样的命运这段话不是很好理解,或许是翻译的问题,或许是强调决策与具体人所处的投资环境有关)例如,在1949年第一版中,我做了一个惊人的和大胆的断言,个人投资者买高等级的债券和优先股是愚蠢的,因为其投资于美国储蓄债券可以得到更好的回报。根据1949年得到的相当收益,这个忠告是好的和有益的。我补充说,如果在今后几年,买高等级的公司债券可能得到比美国储蓄债券高得多的收益,那么条件变化是策略变化的根据。在过去的15年中,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情况的变化正像我在第5章债券比较表中所示的那样。现在,你可以从长期的美国政府债券得到比储蓄债券更高的收益,还可以从一等公司债券得到更加好的回报。储蓄债券具有一些可贵的优点,但是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它们不再像从1935年创立以后的大约20年那样,是唯一合理的债券投资方式。

    追溯到1914年的准则,我们发现,尽管许多已经过时了,但还有一些是适用的。那么,有没有线索区别一组与另一组呢?我认为有。主要与证券类型相联系的准则没用了。而那些与人性和人的行为相联系的准则生存了下来。(这段话或许可以和前面的那句"数量或度量与证券而不是与人相联系"的一句联系起来理解。) 后者类似于陈腐格言,但是相当有用。以其中的三个为例:

     1. 如果投机,最终你将(可能)失去钱。

    2. 当大多数人(包括专家)悲观时,买;而当他们相当乐观时,卖。

    3. 调查,然后投资。

(这三个原则与人性的思维习惯和行事方式密切相关,也是社会阅历的积累。其适用范围不仅仅是股市,与从政从企的道理一样。)

    这意味着,尽管交易条件可能变化,公司和证券可能变化,金融机构和规则可能变化,但人性基本是相同的。因此,慎重投资的重要和困难部分,与投资者的气质和态度相联系,而不太受过去的影响。(虽然名言不一定对,但是性格即是命运有些参考价值。)

    然后,我从一开始就必须处理写这要本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是,它与刚才给出的第二个一般化格言相联系。基于“买低卖高”思想的投资策略,一般是指在悲观时期买入普通股而在乐观时期卖出,它还可行吗? (悲观与乐观情绪交替,到底是价格引发情绪波动,还是情绪引发价格波动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