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绿叶制药---刘殿波:我骨子里有改不了的东西

(2011-06-13 21:53:44)
标签:

杂谈

分类: 服装类与管理之道(舵手风采)
 核心提示:刘殿波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他希望2020年山东绿叶制药集团(下称绿叶)成为全球100强的制药公司。10年前,绿叶还处在制定差异化策略的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如今已经迈入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之列,进入组织整合、战略深化的发展阶段。

http://www.menet.com.cn/IEconomy/photos/aim/201010271734083480.jpg

山东绿叶集团董事长刘殿波

刘殿波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他希望2020年山东绿叶制药集团(下称绿叶)成为全球100强的制药公司。10年前,绿叶还处在制定差异化策略的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如今已经迈入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之列,进入组织整合、战略深化的发展阶段。  

就在刘殿波领走制药工业百强的奖杯时,一项绿叶对海外抗体研发公司的整体收购刚刚签约落定,绿叶制药的产品线上从此多了抗体药物的身影。 

一位波士顿咨询有限公司的分析师很惊讶绿叶的发展速度,一直追问“why”。问“why”的人很多,外界对绿叶“庖丁解牛”般的剖析并不少,结论是其依靠创新构建差异化,依靠并购迅速长大。不仅是靠创新药物,还靠创新研发模式、创新合作模式以及获得新药的方式。当一系列的“新”都出现在绿叶身上时,我们需要揣摩的不仅仅是这家企业将来会如何发展,还应该试图找到它成长的方法论。 

竞争战略之父、哈佛大师迈克尔·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一书中写道,竞争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即差异化”,“在竞争中做出取舍,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做哪些事情”,“在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一种配称,战略配称可以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接的链,将模仿者拒之门外”。绿叶正在执行这样的竞争战略,其领军者正是刘殿波。刘殿波认为,创新是以获得创新产品为主要目标的,自主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发、国内国际BD(business development)、投资并购都是可以实现创新的方法。绿叶不做新化学物筛选,不做原料药、普药和常规中药,而是要寻找独特的药物、独特的技术以及独特的合作。 

很难解释刘殿波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有些似乎都来自于他的直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他是北大MBA没有毕业的学生。老总所应具备的创造性思维同MBA规范化的模式在他身上似乎难以实现统一,所以他继续用直觉来指导判断,但他会大量输送员工去读MBA,由他们来实现感性与理性在企业的统一。  
    

曾是大学老师的刘殿波说自己依然保留着对研发的情结,或许这段经历正是他与单纯的市场主义者“分裂”的起点。刘殿波认为,做企业必须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创新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功力。要做有效率的创新,构建起属于企业的技术壁垒,这就是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会使点“巧劲”,会用金钱买时间。而管理者,需要把控方向,强调愿景,同时给员工充分的授权。 

[对话] 

创新需要耐力与效率 

《医药经济报》:许多企业都把研发创新当成发展的重点战略,您认为,中国的制药企业要想在研发上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什么素质? 

刘殿波:做新东西,首先要有耐力。当初我们决定做脂质体、微球,是出于企业战略布局的考虑,没想到一做就是10年。一般企业搞研发,三五年出不来结果就算了,这样永远做不了创新,所以,创新首先要耐得住这漫长的过程,必须承认国内企业的研发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必须经历这个忍耐的过程。有耐性就不要急功近利。我觉得做决定的时候是要考虑困难与风险,但一旦做了决定,就不要再考虑这些。同时,我也不赞同说企业太小了,就没有能力做研发,小有小的做法嘛。 

《医药经济报》:绿叶当初在做决定的时候,是怎样考虑的? 

刘殿波:10年前决定做长效缓释微球的时候,是很朴素的心态,就是我们要创新,要做“特别的药物”。要实现这个目标肯定需要方法和途径,我们准备踏踏实实地把研发做好,绿叶有团队,有技术,但也要舍得投钱。  
对医药企业来说,没那么多好想的。我们要在还没多少利润的时候挤出钱去投资,要考虑未来。企业不是做5年、10年的,要做长远发展的企业,没有这个价值观和理念就做不出来。 

《医药经济报》:您认为企业在选择研发方向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绿叶为什么会选择脂质体、长效缓释微球制剂、抗体药物以及天然药物作为研发方向? 

刘殿波:要做什么样的创新?我认为是有效率的创新。有效率的创新有一定的风险,但又能管控。做全新化合物需要很多年的积累,外企在这方面非常强。我们十几年前做研发定位时就思考过哪个领域能让我们做出有效率的研发,能够构建技术壁垒。长效缓释微球、脂质体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所选择的研发方向。 

10年前,中国几乎没有人真正会做微球开发,现在全世界也只有十几个产品上市。绿叶构建的技术平台,除了拥有从实验室到生产的人才队伍外,还特别建立了50升符合GMP标准中试水平的长效缓释微球生产设备,而符合cGMP标准的标准车间正在建设之中。研发是落实到生产,微球和脂质体都不是在实验室里用瓶子摇出来,而是要在工业化条件下生产出来。这也是我们的竞争力。 

《医药经济报》:除了讲究耐力和效率,您认为,目前制药企业在研发体系的建立上还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做?  

刘殿波:研发是一个整体,要有一个标准系统。从立项到研发过程控制,到研发后期的临床申报、注册、临床研究、专利申报等,都是一整个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而不是各自为战。研发不是在不同地点的单打独斗,而应该是在一个系统下的合作分工。研发质量保证体系也很重要,国内目前很少有企业做研发的QA体系。研发QA能够保障研发每一个环节的数据可靠、客观,每个数据都可以追溯到源头,这是对研发的质量保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