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球大帝谈股论金(六):同仁堂

(2011-05-07 20:23:25)
分类: 我思故我在(黑球大帝谈股论金
注:同仁堂一般投资者只知道他是名牌,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忠臣度;感性地在国人心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其过硬的产品质量给国人心中一种难以替代的崇高地位;但作为投资者又一直对他的体制强烈不满;其温吞水的发展速度难以满足投资者非常高的期望。尤其现在动态PE42倍我都认为价钱太贵;与其平均15%的增长历史来比较。

同仁堂:百年老号,独此一家,具有不可复制性及资源稀缺性

1669 年 乐显扬创办同仁堂药室
1706 年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
下料配方》一书
1723 年 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188 年独办官药
1954 年 实行公私合营
1989 年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同仁堂”为驰名商标,受到国家特别保护
1992 年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组建成立
1997 年由集团公司六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七月,同仁堂股票在上证所上市,
这标志着同仁堂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进程中迈出重要步伐。
2000 年成立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 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同在五月,成立了同仁堂麦尔
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了向生物工程领域的初步探索。10 月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
发展有限公司,为同仁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
2001 年组建北京同仁堂崇文中医医院,6 月18 日正式揭牌,标志着同仁堂在实现中医中药有机结合方面,正
在进行有益探索。 同年7 月,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
2006 年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进入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难以企及的制药精神,造就独特的产品质量及知名度
 乐家第一代传人乐凤鸣在《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序言中写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几百年来,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祖辈的制药古训。
 “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在竞争激烈的行业背景下,同仁堂仍然坚持“不减料,不省工”,靠强烈的自律意识延续百年金字招牌的辉煌。
 “产非其时不用,产非其地不用”。严把选料关,保证药品质量。同仁堂除严格按照国家明确规定的上乘质量用药标准外,对特殊药材还采用特殊办法以保证其上乘的品质。
 “不怕价高,但求货好”,现在同仁堂仍坚持选用“地道药材”:人参用东北吉林的,蜂蜜专用河北兴隆的,白芍用浙江东阳的,大黄用青海西宁的,就连处方规定16 头人参,也决不用32 头小参顶替,从而保证了同仁堂的声誉经久不衰。
 遵循严格精湛的炮制工艺,同仁堂生产的中成药,从购进原料到包装出厂,总有上百道工序,加工每种药物的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投料的数量必须精确,各种珍贵细料药物的投料误差控制在微克以下。例如犀角、天然牛黄、珍珠等要研为最细粉,除灭菌外,要符合规定的罗孔数,保证粉剂的细度,此外还要颜色均
匀、无花线、无花斑、无杂质。

同仁堂丰富的产品

黑球大帝谈股论金(六):同仁堂

同仁堂拥有丰富的产品文号,共有 1058 个药品文号,其中200 多个独家品种。目前公司独家品种的销售额比较小,是公司尚未有效挖掘的巨大宝库,也是未来公司实现百亿销售甚至千亿销售的重要基础之一。

原材料,医药及药店分布

集团拥有 25 个生产基地、12 个种植基地、72 条通过国家GMP 认证的生产线。
 千余家国内药店覆盖 30 个省、市、自治区的75 个地区,30 家海外店覆盖15 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行销海外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 集团独家创办具有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中医院,并拥有175 家中医诊所和家中医医馆。

僵化的国有体制

历年营业收入增长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出同仁堂受困于机制的僵化,干多干少一个样“大锅饭”的状态下是难以得到大跨步前进,而现在暂也未看出得到根本性的变化。
黑球大帝谈股论金(六):同仁堂
历年利润情况
黑球大帝谈股论金(六):同仁堂

综上收入及利润情况来看,2006是非常不正常的一年,我们需要单独考察2006年同仁堂为何出现如此大的波动。搜索相关资讯得知:
但从后面五年的发展速度来看并没有得到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当时的营销改革是失败。虽然从财务及收款上规避了发展;但从收入增长业绩及利润来看是失败的。当然这与体制及规模有关,不过能如此长年保持15%左右的企业,在A股市场上并不多!投资者显然不买帐这样的发展速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