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昆明投资者
一、 高速成长模型。(小企业变大模式)
目标:投资因掌握了某种特殊能力,使企业的市场快速扩大,从而是企业在盈利水平和规模上快速扩张或具有快速扩张能力的现规模较小的企业,并在较长时间内持有。主要获得企业扩张带来的市场价格增值回报。
思路:寻找具有某种特殊能力的企业,包括具有专利、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有超级能力的领导人等。这种能力使的企业具有巨大的前景,这种前景一般包括:创造新的需求和市场、以新产品或服务替代掉老的行业、在旧行业里以新的模式和战略取得老企业没有的某种优势。目标企业要求相对目标市场规模明显较小,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在规模上(盈利和资产)必须而且能够获得乘数级别的成长。在若干年后成为公认的大企业。
购买:看重企业的前景,一般对购买价格不看重。(有的甚至对企业目前的经营、资产状况也不看重,当然这取决与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和想象偏好。)但对企业收入、盈利和资产的增值比例比较注重。
持有和卖出:在较长时间内持有。当企业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规模达到较大水平、失去活力;企业出现重大战略失误;负债水平长期居高;管理混乱、弄虚作假;面临的困难长期得不到克服;高层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奢侈、腐化、安逸现状;被其他企业明显超过或取代以及其他对企业经营和前景造成重大威胁的事情发生时卖出。
风险:较低的风险,1、企业有明显优势,但所在市场规模有限,成长空间小,高成长期过短,而购买成本较高,造成企业进入较慢成长期后,成本市盈率等指标仍然较高。
2、行业内新企业涌入,企业没有护城河、优势散失,成为平庸的企业,高成长期过短,而购买成本较高,造成企业进入较慢成长期后,成本市盈率等指标仍然较高。
较高风险:企业因为竞争、管理、创新等原因失去优势,资产恶化,被市场淘汰。
安全分析:绝大部分小企业的结局是在运营不长的时间后消失。因此,随机的分散投资小企业的结果是较大概率的亏损。最终,只有那些能形成明显的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才可能成为长久的赢家。但是,很多企业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带有相当的运气成分,所以该策略是否内成功?成功能带来多少回报?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并且概率经常发生变化。结论:那种简单的设定一个增长速度,而进行简单计算的分析跟没分析差不多。但是、即使象费雪一样仔细的分析,运气成分依然后重要。想成为帝王的人都很努力,孔明很聪明、敬业,但蜀国依然完蛋了。
结论:对于高速成长企业,应该首先考虑其市场前景和规模,然后考虑其他企业进入该市场的难度,企业的优劣势,管理人员的能力和品德,再考虑企业可能的成长速度。最好,集中在几个行业内进行分析。总之,要象费雪一样进行仔细的分析。同时、最关键的要看企业能否较快的形成自己的护城河。因此,用该策略投资,选择篮子重要,看住篮子更重要。象这样的企业,一生能发现一个就足够了。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多少次风险,造成多少次损失。
二、
创新带来改变模型。
目标:投资因使用了某种创新(技术、商业模式等)使企业在盈利水平和规模上获得较以前速度快的成长的企业,并在一定时间内持有。主要获得企业创新引起的成长而带来的市场价格增值回报。
思路:发现每次技术变革或社会及商业变革中,人们的行为、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发生的变革,并发现能创造、适应这些变革的企业或因为这些变革而获益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一定是小企业。
购买:看重企业因变革带来的新的超过原有水平增长。
持有和卖出:一般在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依然明显时持有。当企业的创新被其他企业模仿,企业的创新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市场已经对该变革给有出过分的高价钱时卖出。
风险:较低的风险,1、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不多,而为此购入的价格太高。2、创新被大量模仿了,造成企业高成长期过短,而购买成本较高。
较高的风险,1、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或模式是过度性质的,昙花一现。2、企业根本是在弄虚作假。
安全分析: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有时并不是直接的,有时甚至是一个企业的创新给其他的企业带来好处。所以,简单思考的往往与事实有差距。但是,该模式所关注的事情容易被市场所关注,因此,思考时间过长,投资机会就容易散失。实际上,很多此策略投资者都是跟随市场在较高价格买入的。但是,由于竞争与模仿,绝大部分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好处都时间不长,特别是那些没法申请专利的模式创新。此外,那些必须依靠不断而快速的创新才能生存的企业,其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也很不可靠。在创新成为时尚的时候,很多创新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甚至就是在作假。
结论:对于创新,首先应该考虑创新的有效性,创新带来的变革的影响范围和后果,其他企业模仿的难度等等。当然,具有超级创新思维的高管也是至关重要。毕竟、通过创新而成功的企业,其领导都是传奇。而创新可分为划时代的和平庸的。只有那种划时代的创新,才可能给投资带来好处,而只有在划时代的创新里尽快建立护城河的企业才会带来巨大财富。同时,创新很重要,创新能用多长时间更重要。所以,因此,用该策略投资,一生能发现一个就足够了。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多少次风险,造成多少次损失。我们往往会夸大创新的创造意义,其实不妨注意下创新的毁灭意义,在创新下又有什么行业要注定消亡了?
行业成长及龙头模型。
目标:投资属于未来能够获得越来越多市场需求的行业并且在改行业里实力较强的企业,并在一定时间内持有。主要获得行业发展来的市场价格增值回报。
思路:首先对国民经济进行分析,找出在未来能够获得越来越多市场需求的行业,比如新兴行业、国家鼓励行业等,然后,锁定这些行业中实力排在前面的企业。
购买:首先看重行业的前景,其次看重企业的前景,而对购买价格不看重。
持有和卖出:在行业景气度上升期都要持有,而在景气度开始下降时卖出。
安全分析:该策略运用十分广泛,确实在不同的经济时期,不同的行业会表现出巨大的活力差别。但是,想要准确的发现哪个行业是下一站的宠儿并不容易,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是在股票价格已经很高时,才发现那个事情。所谓、隔行如隔山,要准确的评价不同行业里的企业是否为龙头也不容易,而且除了稳定的行业外,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也常常不确定。还有一个糟糕的事实时,这个策略往往多建立在主观分析或者说想象的基础上,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当然,也就很难判断策略的正确与错误。
结论:要使用好该策略其实很不容易,想要很强的宏观分析能力。而具有这样能力的人在历史上都属于高人。(点名都能数过来)既要有敏锐的嗅觉,又要有冷静的分析,还要要战略头脑。所以,很多投资家建议由下到上的投资,一绕过这个策略不是没有道理的。
小节:
成长型策略注重未来,寻找在未来比现在要明显好的多,且改善水平超过平均水平的投资。如果企业的成长期获得市场的关注,(就是很多人都发现了),如果再加上恰好是市场的上升期,那么成长性股票的收益是及其客观的。但是,这也容易造成投资人脱离实际的乐观。因此,当经济不好,企业还是倒闭时,成长性投资的损失就比较明显了。
问题不在于不应该关注未来,不应该关注发展,而在于,是否只关注事物的一面。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很多所谓成长策略者,他们仅仅是要找个由头,以抬高股价,是些投机分子,所以,在股市火爆时,成长策略显得尤为鱼龙混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