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没有强烈的写点儿什么的冲动,在调整市中长线思维似乎无可为。为了增加一些投资的挑战性趣味性其实玩点儿小投机也未尝不可。我看Value中张志雄先生介绍凯恩斯的投资故事很有意思,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已完全转化为价值投资者,不过他老人家偶尔还会玩玩投机游戏,他在1936年做小麦期货就是很有趣味的故事,表现出他性格中小狡猾的一面。那末就顺着这个话题谈谈价值投资的选股思路吧。
老子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赢,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章)前两句可以解释各股和大盘的走势,后四句说出了投资的基本道理,大英雄岳飞说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高深莫测的投资之道就包含在这寥寥数语弯弯绕的话语中,老祖宗的大智慧够我们这些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琢磨的。李驰活学活用的改成:慢即快,少即多。也算是悟性很高之人。
那就从我看到和想到的选股思路谈起:
第一种是模仿或复制巴菲特的思路,只选择金字塔尖的钻石级的最好的企业,像集邮和藏宝那样永久或半永久的捂下去传于后人。那么在沪深两市1400多只股中精心选择消费类、金融、房地产等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大约也就是30-50家吧不会超过2%-3%,这就是少则得。不过这些钻石级企业目前价格不菲,都已经涨了许多倍。如果不发生大幅度调整(小概率事件),看来低位买入的机会不多。所以说巴菲特是熊市买家,到了牛市只有守仓的份,少有买入机会。巴菲特2003年买入中石油,成绩斐然,手中有大量的现金头寸,却拒绝继续扩大战果,这就是巴菲特,我想这是由财富的相对性引出的问题,巴菲特投资中石油的4.88亿美金,在别人看是一笔巨资,在他看来只是一笔2%的试探性投资,以他偏于保守的想法他无意在海外加大头寸。如果换了罗杰斯多半要继续加仓。但斌先生现在会拒绝客户要求买入吗?我想不会的。所以简单复制巴菲特在中国真是极难之事,即使非要买入也只有跟在基金后面,买那些已经涨了许多倍而处于调整状态的中高价股。这倒是安全性比较强的大概率事件,只是在现在的位置上看来只能跑平大市胜出的可能性不大,不如选些好的基金,总之这对于那些自信而又雄心勃勃的投资者而言太缺乏挑战性,让人有点儿于心不甘。
第二种,后退一步,做半个巴菲特,把选择标准放宽点儿。为自己中长期投资(比如说5-10年)而不是为子孙后代买股。这样可以把标准拓宽点儿。主流板块,资源类、制造业、周期性不大强的或者中长期业绩有望大幅提升的行业的领头企业,统统可以纳入范围。这样大约可以把幅度放到10%或更大,应该有100多到200多只股可供选择。现在回头看05年06年或股市低迷期上市的经过较充分盘底,且尚未被大幅炒高的企业就最有可能成为候选目标,这也就应了那句敝则新的话。
第三种,再等而下之,作投资和价值投机的中间派。这样选择余地就大了,同时面临的陷阱也增多,风险也加大,不过收益也可能提高,虽然成功的概率减少却不能降低其极具挑战性的魅力,在目前的中国股市可能会有更多的拥护者和实践者。为了加强安全性,在行业中仍需避开那些夕阳行业、过度竞争盈利前景黯淡的行业,在企业选择中应避开那些存在重大管理体制缺陷,难于实行透明化的三公原则,也就是说难于对外部股东负责的企业。从这点出发我不大信任中小版的家族式企业,不大信任拥有枭雄式明星企业家的公司(比如德隆,在我看来一个诚实的企业家应该是低调务实的,不允许作局也就不需要桂冠不需要光环,反过来就有作局之嫌)。宁可投在有起码道德底线约束的国企经理身上,寄希望于股改“包产到户“的基因激发起他们做好做强作大的企业家精神,同时又绝不能莫视外部股东利益,甚至做大小动作侵害或欺瞒公众股东。在这类选择中主要关注那些具有转型性质的潜质企业,无论是大股东注资使得企业内部盈利模式的拓宽或加深,还是转向更有前景的行业,只要是能支持做好做大做强提升长期盈利前景的企业,都应当是重点关注对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