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统筹帐户真的没钱了
(2023-09-12 10:51:18)
标签:
健康时评财经 |
2023年最让普通百姓血奔的莫过于医疗领域的两件事儿,一是年初个人医保帐户改革;二是下半年开始的雷霆反腐。虽然这两件事儿为的是同一个目的,但是两件事儿的社会反响却截然不同,前一件事儿让普通百姓怨声载道,后一件事儿则令普通百姓拍手称快。原因就是一个削弱了普通百姓的幸福感,一个是增加了普通百姓的幸福感。对于这样看似截然不同的社会反响,特别是个人医保帐户改革,医保部门为什么还要冒着愤怒的讨伐声推行起来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医保统筹帐户已经无法承担眼下日益增长的医疗开支需要了。
医保统筹帐户资金拮据主要是因为就业人群工资总额增长速度不及医疗医药等价格增长快,所以企业与雇员个人缴纳的医保资金较低,而就医需求端的消费却越来越高,所以才使得医保统筹帐户有点要入不敷出的感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保部门最初就想到将个人医保帐户的部分资金纳入统筹,但是执行下来却发现这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在下半年加大了医疗领域的反腐力度,并且通过取消医院回款权控制住医院在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贪腐现象。不仅如此,就连个人医保卡到药店买药都得通过医保平台结算。
从目前来看,个人医保帐户改革虽然遭到普通百姓的反对,各地好像并没有退回去的意思,有的地方见舆论风头已过,又悄然开始进行个人医保帐户改革了,而眼下医疗领域轰轰烈烈的反腐能否就此改善医保统筹帐户入不敷出的状况,尚待观察。
从眼下许多地方医保个人帐户改革的实际情况看,基本上是平均分配,也就是无论你以前缴费多少一律每月按相同的金额打入个人帐户。我非常赞同这样的作法,而且即显得公平也显得合理,因为无论年龄大小,收入多少,职位高低,患病的机率是相同的,就医的待遇也就应该是平等的。但是,问题是现在大部分退休人员工作时是根据收入多少按比例缴纳的医保,以我所在的沈阳市为例,职工医保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用人单位以在职职工上年度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新设立的用人单位以上月发放的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在职职工以本人上年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新参加工作的职工以本人上月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用人单位人均缴费工资低于上年全市全口径平均工资或者无法认定工资总额的,以上年全市全口径平均工资为基数缴纳,在职职工以本人上年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新参加工作的职工以本人上月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职工本人工资收入高于上年全市全口径平均工资300%的,以上年全市全口径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职工本人工资收入低于上年全市全口径平均工资60%的,以上年全市全口径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根据沈阳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公布2021年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通知》,自2022年7月1日起我市灵活就业医疗保险缴费基数调整为6623元/月,按6.8%比例缴费的灵活就业在职人员缴费标准为450.36元/月,按10%比例缴费的灵活就业在职人员缴费标准为662.3元/月。
在职时缴费多少不同,退休后的如今来个平均显然有失公允,即便如此,对于那些罹患慢性疾病的退休老人来说,在个人医保帐户不足的情况下只好不断去医院就诊,由于个人医保帐户资金不足,即使头疼感冒的小病也需要去医院,这无形中挤兑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另外各大医院充斥的干诊,是眼下占用医疗资源最多的一块,却在这次改革中没有涉及。
其实,医保改革最应该动的就是干诊这块蛋糕。改革开放以后,以前政府官员享受的许多特权被取消了,但是干诊这个特权色彩浓厚的待遇至今没能取消反而还有扩大的苗头。政府的医保资金用在干诊部分的比重远远大于普通百姓的部分,有些享受干诊待遇的官员小病大养,占用本来就紧缺的医疗资源,级别越高可用医药的范围就越大,而普通百姓则无法享受到同类待遇。所以要想让医保资金发挥更大效用,除了改变医保缴纳的办法,无论年龄大小,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一律由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按工资总额比例给予个人缴纳,医保个人帐户金额平等。同时取消干诊的医疗待遇,平均分配全社会医疗资源。改变目前各级医保按职务级别享用医疗资源的陋习,如果能够把病患一视同仁看待,医保统筹帐户资金拮据的问题或可能够更好的解决,所以改革个人医保帐户,只想着在普通百姓人群动手终究不是个好办法,如能实现当是民生最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