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中的思绪
(2012-03-13 22:18: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点想法 |
飞机上看到一句话,张艺谋说的:“我一开始就有意识让自己工具化,工具化你就会对别人有用,这是我们这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观,就会有空隙生存。”在众多的美图美文中,这句话却一下子抓住了我,让本来枯燥的旅程瞬间有意思起来。
“工具化”,张说这是他们那代人借以生存的价值观,他们很害怕自己会变得“没用”。那到了我们这代呢,我们却是很害怕被人“利用”,更不用说让自己变得“工具化”了。记得在初中的时候很流行一个词叫“个性”,我们还没来得及长大到会独自思考,价值观就被一些强大的思想引导者确立了,那就是我们要自由,要与众不同,要独特,要有自己的个性。与此相对的,与别人相同的行为就是有悖潮流的,是落后的了。我们这两代人是这样有意思的两个极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这种现象,压抑之后一定会有一个相对的解放。就好像橡皮筋,拉紧了之后放手它一定会先弹至反向最大值,然后再慢慢归位,这是自然规律。
可是对于我们来说,一直避免让自己变得“工具化”,一直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引下长大,其结果会不会是越来越“没用”了呢?刚从校园里走出的我们,大多在一开始充满着好奇和对社会的无限浪漫幻想,跌跌撞撞的走了一段之后,看到了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于是开始被迫思考,开始被迫改变。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现实,甚至接受不了这样的改变。回头看一看,会不会是我们从一开始的方向就有了偏差的原因呢。小时候写作文,结尾总是以后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潜意识里好像一直在排斥着这一想法。其实想一想,“没用”应该是比“工具”更加可怕的吧。
这样想想,我们和上辈人想法的不同也好解释一些了。父母一般都更加务实,更加能想到一些具体的事,我们通常都更理想化,更天马行空。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没有对错。但是现在的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就已经在橡皮筋的“回弹”调整的过程中了。不能否认促使我们的动力多半是来自父母,来自“工具化”的那代人,在于他们的相处和碰撞中就慢慢的完成了这个有益的过程,应该感谢他们的不是吗?多有意思的两代人啊!
前一篇:<-2011 , 2012->
后一篇:下个路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