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絮絮叨叨 |
对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三毛更多的意味着一种情结。这个情结可能很复杂,有感伤,有个性,有向往。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看着什么书,三毛是陪我走过青春期的最重要的一个人,我几乎看过她所有的文章,很多都看了无数遍。对于那个年纪的女孩子来说,最擅长的就是幻想。我经常会抱着一本三毛,就一个人痴痴的想开了去。看她只因为一本国家地理杂志就执意要跑到撒哈拉沙漠去,在别人的嬉笑与不解中却认真的过起了柴米油盐的日子,看她和荷西手拉手的在沙漠中奔跑,天已黑还在沙漠中流连只为寻找骆驼骨架。看她的固执,看她的细腻,看她的婚礼,都能让我笑出声来。
有人说三毛是个奇女子,其实她没有神奇过人之处,与我们不同的也许是她一直都有勇气循着她心的方向。在荷西死后,三毛一度绝望的想到自杀,直到听到她的母亲恳求她再试一试,只是再试一试活下去,父亲说永远不会原谅她,因为她杀死了他最心爱的女儿。那一刻三毛打消了要自杀的念头。她说过,在她,荷西,姆妈,父亲组成的这个圈子里,她要做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因为知道被独自留在这世上的痛,所以要最后一个离开。但是写下这些话的人最后还是选择了先行离开。我痛哭过,每次看到《不死鸟》都会追问那个早已不在人世的背影,为什么,为什么写下这些话的你会离开,最终还是选择自己来结束生命。后来又突然觉得也许这才是三毛,她只是又一次循着她心的方向了,选择了可以让她快乐的存在,那我能做的也就只有祝福她了。她应该早就见到荷西了吧,她应该是幸福的吧。
还是会一遍遍的读三毛,抱着书疯癫一般的傻笑,流泪,痴想,但我已不是当年的我,三毛亦不是我当年看到的三毛了。
还是想谢谢三毛,为我构筑过一个那么美好的梦,一个亦真亦幻的梦,让我掉进去了就不想出来。
同时代,同地域还有一位作家,张晓风,现在还在世。那个时期台湾的文坛是繁荣的,繁荣到出了这样两位很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因为两位是同时期,所以不免要来个比较。如果说三毛是激流澎湃,会勾出我的许多眼泪和躁动,那张晓风就是一股清泉,细细的流过心间,让我始终带着微笑的阅读。
张晓风就像是一个坐在你身边的朋友,读到她的文字会让你觉得跟她没有距离,她能够让你慢慢的走进她的世界,感受单纯和美好。尤爱她的散文,那里有着她太多的情思,关于生命,关于生活哲学的思考,还有着特别的家国故土的情怀。她的文字太温润,温润到好象每个字都带着清晨朝露的芬芳。是她让我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让我真正的热爱平凡生活中的点滴。读她的文字可以让我回归到本真的自我。不管心情多么焦躁,她的溪流般的笔锋总是能走进我的心里,温柔的抚平躁动和不安,让我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感受,发自内心的感谢身边的一切,好的或不好的。
她笃信宗教,她是老师,她从致力与文学开始就始终没有变过。这些都给了她一种温婉的气质和可以接近的理由。《地毯的那一端》(后附文)曾让我因为欣喜留下过那么多眼泪。现在我已经过了读《地毯的那一端》的年龄,但那种感动从未退去过。
对于她,我不想说感谢,因为我相信我的存在也会让她觉得欣喜,虽然她不认识我,也不知道在这么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我,但是我还是相信她能感受的到。因为她,我有了要去台湾的欲望,也从没有一个时候像现在这样期盼祖国的统一。真的希望能坐在她身边听她讲话。你会等我吗?
写了这一篇不成样子的文字,再看过,虽然有着许多的真挚,但也冒着不能遮掩的傻气,希望闲逛至此的你不要笑的太利害才好。
前一篇:关于考研
后一篇:地毯的那一端——张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