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湘先生”是谁
清末著名小说家刘鹗《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一段无疑是小说中最为精彩的章节,不少评论家都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媲美。在这一章节中,刘鹗提到了一位白妞的知音——“梦湘先生”。作家借“梦湘先生”对白妞说书的一番精辟之评价,道出了听众(也包括刘鹗本人)对白妞高超演唱的喜欢和称赞。书中写道:当白妞说完一段后,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她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她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刘鹗在书中所记述的并非是作者随意杜撰的,而是真人真事。“梦湘先生”就是清末民初客籍济南的著名诗人王以慜,梦湘是他的字。
据史料记载,王以慜(1855~1921),祖籍武陵(今湖南常德市),因其祖父、伯父和父亲都在山东为官,全家遂迁居济南。以慜幼时在济南长大,从小就喜欢赋诗填词,诗名满天下,诗友誉称其为“明湖第一词流过客”。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王以慜18岁时考中举人,曾辅佐河帅及山东抚幕。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又在35岁那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直到这时他才离开济南,留京任职。其后的二十余年南北飘零、宦海浮沉。辛亥革命后,弃官回常德,易名文悔,改字古伤,伏居乡里。晚年的王以慜心境寂寞凄凉,郁郁以终于故里。
济南是王以慜难以忘怀的第二故乡。他一生都怀恋济南的山山水水,十分怀念济南的故人。在济南诸多挚友中,除了刘鹗外,还有知音、著名女艺人白妞(王小玉)。据他的外甥女钱鼎芬女士著文回忆说:“儿时常听母亲说,外祖父在济南长大,……与老残是好友,过从甚密,曾同游大明湖,听黑妞、白妞说书,《老残游记》第二回‘明湖湖边美人绝调’,就是描写当时的真实情况。《明湖客影录》中,过隙生曾写诗云:‘济南泉水女儿喉,写入浮纵动九州,不有老残工妙笔,何人识得梦湘愁!’即是吟咏此事。……儿时母亲还拿出老残与外祖父的合影给我们看,当时还很清楚,还给我们看了白妞和黑妞两姊妹的合影,我印象中,是两个青年女子,上衣的衣袖挺肥大,衣袖上还有很宽的镶边。这些照片为母亲所珍藏,现不知下落。”(见《“明湖第一词流过客”——王梦湘》,载《文史知识》1989年第四期。)
从引文中可以看出,王以慜对白妞说书的技艺极为欣赏。他在观看了白妞的演出后,曾写过一首七古长诗,描绘白妞说书的情景,并述说了诗人自己对白妞的关怀。此诗后来收入他所著的《檗坞诗存》初集《济城篇》之中。王以慜一生在事业上虽不得志,但却以诗词闻名于世。曾刊有《庐岳集》三卷、《檗坞诗存》正续集二十一卷等存世。辛亥革命前一年(公元1910年),王以慜曾重返济南,其在济南供职的内侄陈琪于大明湖上设宴招待,宴席上他曾写了一阕《淡黄柳》,词中抒写了自己对往事的不堪回首和无奈的心境,表达了他对往昔久居济南的留恋和怀念。这首词题在湖厅壁上:
冲烟一笠,路转沙堤北,细雨垂阳侵晓色,不是樊川载酒,休话筝船旧相识。乱山积,高鬟媚无极,拥吟袖,绕苔石,问红香褪尽何人惜,后日江南,相思湖水,肠断王孙草碧。
(葚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