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现在商家都说,家电很难卖,家电不好卖。那么,近年来,很多企业将手机作为快消品的定位,加快市场流转和消费换代消费。对于家电企业和家电经销商来说,是不是可以从中借鉴相关手机的经验呢?
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不难发现手机与家电确实有某些类同,其中不乏可以借鉴的东西,却不能完全照搬复制。我们拿手机与家电品类中的大家电(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做一比较,其中的道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从产品属性来看,手机是纯粹的电子类产品,而家电多数是物理性产品,只有视听类的彩电与手机属性相似,是属于电子产品类。产品属性的差异,导致各自在市场上差别迥异,电子类产品是技术推动型,更新换代比较快,是依靠技术不断创新来推动发展。而家电产品是规模推动型,依靠的是不断提升规模来促进发展。
具体而言,手机业发展就体现了技术的推动,从按键式到触摸式,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几乎每年都有质的飞跃。因而,更新的速度就会很快。在市场层面也就容易从耐用品变成快消品。而家电产品物理性产品,一旦技术成型就会相对稳定很多年,直至核心技术有了突破,才会出现本质性的变化。因而,家电就不可能成为快消品,相比较更新速度自然会慢很多。手机更新周期一般会在2年左右,家电更新周期起码在5年以上。
第二,从使用功能上看,手机是随身使用的用品,家电产品是居家用品。手机随身携带的用途,不仅仅在于联络通话和信息工具,还能像汽车、手袋、衣帽、饰品那样,具有展示身份象征的功能。因而,一旦有新产品推出,迅速会引来赶时髦者跟进。家电则不然,虽然在家里也要与档次匹配,但毕竟是摆放在居室,属于在相对私人空间使用。赶时髦的迫切性远没有手机那么强烈。
二者的差别就造成了,手机除了通话、信息的使用功能外,为显身份、赶时髦、玩时尚,很容易成为高消费人群的追求猎物;而家电则是为了改善居室内生活品质的物品,追求的是实用、耐用和方便。相比之下,手机容易成为快消品,而家电却很难成为快消品。
第三,从使用频率上看,手机从早晨人睡醒开始一直到晚间睡觉,基本上都离不开。而家电从人离开家起,都不能够再去直接使用。
手机的使用频率高,磨损消耗的就快,更新的周期也就越快。而家电当人离开居室后,就不再直接使用,每天使用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同的使用环境和频率,决定了家电的更新周期就不可能像手机那么快。
从上述技术推动、使用功能、使用频率三点来看,手机可以顺利地将其引导为快消品行列,家电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想要在市场上把手机引导成快消品的做法,很难复制引用在家电品类上。
虽然说,家电不能像手机那样成为快消品,但还是可以想方设法加快其更新周期,达到加速家电品逐渐完成普及期后更新速度,以维持行业需求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其主要的思路有以下及各方面:
第一,加大新产品的开发与投放力度。不断有新产品迭代,并且是有技术革命性变革的产品出现,使得新老产品有明显差异,就会刺激消费者的更新欲望。甚至会产生使用中的家电没到设计使用年限,就有了更新的打算。技术、产品的创新,才是保持更新需求旺盛的根本性战略策略。
第二,培养消费者加速更新的消费理念。国人的传统消费理念相对保守,老一代人还都有勤俭持家的传统,这些传统理念没有错,值得提倡和发扬。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家电产品不是传统居家生活品,是具有现代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高科技产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是建立在新技术不断更新基础之上。如果,我们购买一件家电后,总希望于使用十年二十年,那么新技术产品卖给谁呢?新产品无人问津,何以再谈创新发展。所以,要培养国人在家电品的消费上的新理念,一是对使用几年后的家电,一旦出现故障,宁可更新也不要去修理;二是对使用5年后的家电,有了新的技术产品要勇于去更新。新产品往往更节能、环保、安全;三是不要去购买二手旧家电,避免废旧家电再次进入消费,抵消对新产品的需求增加。当然,改变消费观念,培养新的消费习惯,并不是厂商的职责,但是厂商却有义务与社会一起去推动这种改变,最终受益的厂商也是其中之一。
第三,开展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比方说,现在政府倡导,很多企业也在做的,以旧换新促销活动,就有很好的加速更新需求的作用。类似这种活动就是引导消费者抛弃使用中未到期,以创新产品替代明显落后的旧家电,以享受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这样既符合
从分析看一看出,如果想要像卖手机那样卖家电,以目前的消费水平、消费理念以及家电的使用特点来看,是不实际、不实现的。因此,家电厂商还是立足家电本身的特点,挖掘刺激家电消费的痛点,最终带动消费观念的转变,实现家电产品更新速度的加快,这才是比较现实的做法。
希望家电厂商能够从分析中得到一些启示,放弃不合时宜的幻想,脚踏实地的耕耘国内家电市场,通过线上线下o2o的模式,加速国内家电消费向高端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分享市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