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iddle/4c165642ga9434625ec15&690
先说说标题中的三处引号。“苏轼手迹”是表示否定,因为本文的论点即这个“人间蓬莱”不能谓之苏轼手迹,更不可称“苏轼题写”;“人间蓬莱”是指特定称谓,这是蓬莱阁进门牌坊上的一个匾额;“欺世盗名”是表示一种需要强调的非主流含义,因为这个词是个程度很深的贬义词,而我跟蓬莱阁没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套用了这个成语中仅仅字面的意思,这会在我的文中予以体现。
这次到蓬莱阁旅游,第一个景点就是进正门后的一个牌坊——习称“人间蓬莱”坊。导游介绍说坊上正中的牌匾,是苏轼题写的“人间蓬莱”。后来浏览网上的导游词,多介绍为“苏轼手迹”。
看这匾额,中间是四个大字“人间蓬莱”,写的潇洒俊逸,的确是苏轼的手笔,右侧上款为“元丰八年十月”,左侧落款“苏轼”,下钤印章,看不清楚内容。从格式和布局上来看中规中矩,像极了苏轼他老人家游历蓬莱,有感而发的题词。且牌匾为木质,已老旧不堪,仿佛古物。这都契合了后人在这里揽人间之仙境,发思古之幽情的精神需要。
http://s9/middle/4c165642ha93f0c4e36c8&690
但当时我就有疑惑,苏轼所在的北宋,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人文繁盛时期,东坡先生文才冠世,留下的墨迹众多。不过当时,还不象后来有文人题字的习俗,象这块牌匾的风格,更是鲜见。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宋人墨迹,多是奏折、诗稿和信札之类,而专门的题词题字,到了明清之际才渐成风气。所以我猜想,这是后人的集字。
回家后我就翻看了《苏轼墨迹大观》,或许是太粗心了,无所发现。然后上网去搜。果然发现了一篇署名徐明的《“人间蓬莱”匾额之由来》,终于廓清迷雾。原来这个牌坊是1994年修建的,当时为了坊上的牌匾内容,作为主管该项工程的蓬莱市委副书记,徐明煞费苦心,最后选定了苏轼,并“萌生集其字的念头”。于是遍查苏轼存世墨迹,幸运的找到了苏轼写给他儿子苏过的一通信札《遗过子尺牍》,其中有“人间“和”蓬莱”四个字,更巧的是,这封信所讲述的是“元丰八年”的事,而就在这一年的十月,苏轼来到蓬莱做了五天的地方官。
徐明决定以“人间蓬莱”作匾,但他也不是没有顾虑,然而经过“全面分析苏轼来登州前后之思想状况及文法表现形式,窃以为还是能与历史相符,与实际相谐的。更何况集字是历史上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形式,若集得好,可弥前贤之夙愿,并昭其德于世间。”经过请教专家和请示领导,“最终研究以此语制匾。匾额署款‘苏轼’及朱文印章‘子瞻’,亦查之当时手笔迹样。”
http://s14/middle/4c165642ha93ff3cf295d&690
我又回过头来查找苏轼墨迹,却发现“人间蓬莱”四字并非全为《遗过子尺牍》中的集字,“间”、“蓬”、“莱”三字是,而“人”字写的头短身矮,不够挺拔漂亮。牌匾设计者显然注意到这一点。通过细致查找比对,发现原来他们是选用了苏轼的《祭黄几道文》的“人”字,同时还选用了这纸墨迹中的“苏轼”二字作为名款。至于上款的时间,“元丰八年”直接用了《遗过子尺牍》起头现成的四个字,“十月”两字没有查到出处,应为定例。
http://s6/middle/4c165642ha93ff40c2ca5&690
“人”字选自第八列第七字,落款“苏轼”选自第三列。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集古字,整个匾额一气呵成,文字语义同史迹景物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为蓬莱阁增添了不少历史和文化的悠远感和厚重感。
但这能不能说成是“苏轼手迹”或“苏轼题写”呢?不能。
因为所谓某某“手迹”之云,不仅指某某人真实书写的墨迹,同时还包含了对其书写内容完整性和独创性的认可,更是对创作者思想和意图等历史事实的体现和尊重。比如蓬莱阁上另一处坊额“丹崖仙境”,就明白无误是董必武同志1964年8月题写的,是他的手迹,内中真实而充分的体现了董老本人对于蓬莱阁的认识和评价,期间情景,有史可查。
http://s13/middle/4c165642ga94378513d1c&690
“人间蓬莱”连缀成词,虽然语义高妙,但这个词却不是苏轼表述的,更别讲是不是真实反映他本人对蓬莱阁的认识和评价了。准确地说只是摘自苏轼的墨迹集字而成,怎么能直接说成苏轼的手迹呢?如果可以这么说,那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名人,都可以随时随便照我们的意思整出他们的手迹,为我所用了。至于“苏轼题写”的讲解,则是明显的强奸人意。
所以,“人间蓬莱”脱不了“欺世盗名”的干系。说它“欺世”,是指通过对匾额文字、内容和格式的精心筛选和组织,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我国古代伟大文人苏轼专门为蓬莱阁题词的虚假历史场景,借此增强了蓬莱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宣传推广效果。说它“盗名”,是指苏轼本来无有此举,现在使人误以为苏轼曾登阁亲题手迹,从无中生出有来。
尽管如此说,蓬莱阁及徐书记的初衷还是好的。物质层面的古迹,确实需要精神层面的文化才能发扬光大,同苏轼结缘,是蓬莱阁的历史之幸。但如何利用好苏轼,运用好历史,却是一个需要认真思量、科学把握的课题。这首先要尊重她的本来面目,给慕名而至的游人们展现一段客观的、真实的历史和文化。当然可以有传说,但要真的传说,不要编的传说。
“人间蓬莱”,确实是个很好的概括,如果苏轼再世,他或许也赞同这样评价蓬莱阁。但我们在无法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切不能假他之名的导解和宣扬。景区可以在牌坊下的一角,简要讲述一下牌坊的修建过程,以及“人间蓬莱”匾额用字、组词的由来和意义,这样既丰富了景区内涵,也体现了尊重历史的应有态度。对历史的尊重,其实也是对游人的尊重。我想,蓬莱阁如果能这样做,她也一定会由此赢得世人尊重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