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五个典型的原生家庭问题,是它们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走向的呢?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什么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我们从童年开始成长的家庭,家庭的主要成员,是父母和我们的兄弟姐妹!
第一点、原生家庭,培养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很多人在结婚成家之后,会依然会保持着在原生家庭里养成的生活习惯,包括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处理我们的情绪、如何表达我们的需求等等。
比如在一个民主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更喜欢以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一个专制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一个兄弟姐妹不和谐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会更容易愤怒、表现出对他人的敌意。
在一个生活环境整洁、有秩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会倾向于追求有序和清洁。
建立新生家庭以后,很多小夫妻会感觉对彼此看不惯、不适应,原因就是,我们会把多年来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培养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带到自己的新生家庭里,两个人需要一段时间的彼此磨合,才能逐渐建立起新的生活习惯和秩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婚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打开童年期的情结,重建我们的心灵。
第二点、父母的态度,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形成孩子在小的时候,会倾向于认为:父母是伟大的、是全能的,所以,父母的态度就是他们成长的风向标。
如果父母的生活作风是节俭的,那么孩子就会认为乱花钱是错误的。
如果父母经常打架,孩子就会认为,暴力才是解决问题最管用的手段,这个在心理学上叫做攻击者认同。
如果父母经常关爱老人、友善对待儿童,孩子就会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充满善意和温暖的;
如果父母经常抱怨、诋毁他人,孩子就会认为,人都是坏的、是不值得信任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
第三点、童年的依恋,影响着孩子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依恋,有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孩子从小与父母之间的依恋模式,将直接影响着他们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是安全型的依恋,那么他对待爱人,会是坦诚的、信任的理解的。
如果他小时候属于回避型的依恋,那么将来他对待爱人往往是冷漠的、苛责的。
如果他从小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型的依恋,那么将来他在亲密关系中就会表现出喜欢却故意疏远、明明相爱却总是伤害,让人感觉无所适从!
第四点、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
我们知道,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是非常无助而脆弱的。他们的吃喝拉撒全部需要别人照顾,就连躺着不舒服想要翻个身,都是无能无力的。
这种情况下,它们的需求能否得到父母及时的满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总是能够尽快回应孩子的生理需求,帮它顺利解决困扰,那么孩子就会对父母形成一种信任感,觉得自己是被爱的、安全的反之,如果孩子饿了、尿了、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父母总是不能及时回应,这就会导致孩子较长时间暴露于痛苦的感受中,以至于对这个世界产生失望和不信任的感觉。
一个孩子在婴儿期,是如何被对待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他对世界的信任感,和他内心的安全感。
第五点、父母的婚姻模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家庭观和婚姻观。
关于这个问题,开头我们就讲了周星驰的例子,一个年幼的孩子,亲眼目睹了父亲对母亲的背叛,目睹了家庭的破裂,这就导致了他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导致了他无法信任亲密关系,不敢走近幸福。
一个在离异的不幸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遭遇婚姻挫折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在完整的家庭中幸福长大的孩子童年期的负性体验,虽然会被人们在意识层面慢慢忘记,却不会真正消失
它会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时刻主宰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从前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女性成年之后不结婚,专门找一些有妇之夫来偷情,她自己也很痛苦,但她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周而复始地要这样做。后来通过心理咨询,我们了解到父亲在她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当着母亲的面和其他女人调情,多次出轨,因此,她的行为在无形之中是对父亲的惩罚和报复。
父母的婚姻模式,几乎就是子女婚姻模式的蓝本。父母的婚姻是否是和谐的、幸福的,直接影响着一个孩子的家庭观和婚姻观。
第六点、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如果在我们的原生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尊重的、和谐的,孩子是经常被鼓励、被赞美、被认同的,那么他长大以后就会较为自信、阳光、乐观、开朗、友善。
而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专制的、冷淡的、缺少关爱的,或者做父母的经常挑剔自己的孩子做得不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从不肯定他们的成绩,表现出对孩子的失望和不满意,那这个时候,孩子并不会认为这是父母的错,他们会认为是自己错的,是自己不够好,才
会遭到父母这样的嫌弃,这样的对待。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很容易自卑、敏感、追求完美,
甚至形成讨好型的人格,因为他们的內心是极度渴望被认可的,他们希望生活在和谐的关系里,害怕受到指责,害怕别人对他们有一点点的不满意,他们常常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活着没有意义
童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我们生命的起点。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何种颜色的,就取决于我们最初我们对世界的感受。
童年未能完成的愿望、被压抑的情感、遭遇的创伤性体验,并不会真正消失,它会变成我们的情结,在潜意识层面,影响我们的一生!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原生家庭问题:
第一个、父母一方经常使用暴力。如果父母有一方经常使用暴力,那么孩子可能会形成攻击者认同,他们会倾向于认为,商量是不管用的,拳头才是解决问题。请让孩子远离家庭暴力这样,他们在长大后,也会将谩骂、攻击,作为保护自己的手段,和防御的工具。而这样的方式,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没有好处的
第二个、家庭生活冲突矛盾不断。
孩子还年幼,他们不能理解父母之间为何恶语相向,为何争吵不断,所以他们会认为,这都自己的错,于是容易形成自责自疚的性格。此外,在经常爆发争吵和矛盾不断的家庭里,孩子的焦虑水平是很高的,长大后对他人的信任感很差,经常会感觉内心不安,对人际关系
心怀恐惧,并倾向于认为,家庭生活是不稳固的,不可靠的,因此,害怕建立亲密关系。
第三个、孩子的需求经常遭到拒绝和漠视如果孩子的正当需求,总是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被拒绝和漠视,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一种焦虑感,情绪低落,缺乏自信,没有主见,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不被重视、不值得被爱的。从而,形成一种对人际关系的回避倾向,以免遭到伤害。此外,经常不能被满足的体验可能会被压抑到人的潜意识层面,让人变得贪婪、不满足,总希望能够不断拥有,来填补内心的不安全感,贪食症,就和童年期的不被满足有一定关系。
第四个、童年期经受过情感或身体上的伤害。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期遭遇情感或身体上的伤害,尤其是遭遇性侵犯这种严重的伤害,那么就会导致孩子长大之后的焦虑、低自尊、自我价值感较低、不能信任他人,严重的,还可能会形成多重人格障碍。
第五个、父母一方角色缺失或遭遇抛弃。
父母角色的缺失,对于孩子来讲,影响是特别大的,这也是很多离异家庭孩子的共同问题。
一方面,他们会认为,都是因为自己不好,不完美,才会导致爸爸妈妈分开的,因此会常常自责、自罪。这种感受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抑郁的倾向。
另一方面,他们内心渴望家庭完整,觉得自己比别的孩子低一等,是被人瞧不起的,因此更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特点。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为从小特别缺爱,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得特别黏人,安全感极差,疑神疑鬼,总是担心伴侣会出轨,这也会给亲密关系带来了定的危机。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原生家庭对人们一生的影响。
童年是一个人幸福的开始,不幸的人将用一生的时间来疗愈童年的创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