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及现状分析
儿女心得
01-12 00:00
家庭是儿童首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在培养儿童成长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从上世纪 40 年代起,学者专家们开始重视父亲影响的研究,起初着重于探讨父亲缺席的影响,而后逐渐扩展至其它方面。但是我国在此方面的关注较少,并缺乏实际调查研究。本文将从父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力角度出发,进一步调查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当前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当前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 父亲对儿童成长具有独特的影响力
当前已有研究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如土耳其阿狄家庭教育暨康复中心心理研究人员加利斯撰文称,从出生到入学前是子女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包括心智、情绪及适应周边环境的能力都在这一时期养成,而父亲在其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他还指出,以协助子女人格成长而言,包括子女在智力、情绪表达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的成长,一位尽责父亲对子女的照顾较母亲对子女的照顾可增加 25%- 30%的正面成效。通过对已有研究总结分析,可知父亲对儿童成长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
帮助男孩获得男性角色。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基本途径。父亲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从父亲身上,男孩子开始懂得男人应该怎样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研究表明,男孩在 4 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缺乏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喜欢非身体性的、非竞赛性的活动,如看书、看电视、听故事、猜谜语等[2]。我国的托幼机构和小学,男性教师少得可怜,教师队伍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男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长达六七年,使他们不知道男人应当怎么处理问题和与别人接触,而男孩在家庭中如果再得不到父亲足够的指导与关爱,就会造成性格明显女性化。
帮助女孩了解异性特征。与父亲缺少交流和接触,对女孩也有损失。许多研究证实,5 岁前失去父亲的女性,难以了解男性如何生活及其与女性的区别,并且在青春期与男性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
(二)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不同的教养方式影响形成孩子不同的个性品质。父亲从本能上采取与母亲不同的养育方法,母亲更多地搂抱宝宝,与宝宝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 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与宝宝玩耍,做一些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等,如把孩子高高地举起,或让孩子骑在肩上,一些活动量大的活动,如游泳、骑车、爬攀登架,一般都是父亲领着小孩。在这些游戏或活动中,有父亲陪伴和指导,孩子就能玩得更积极、更科学和更安全。相对而言,母亲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对他的活动范围作较多的限制。我们常常以为孩子会害怕父亲的剧烈的、冒险性的玩耍方式,但实际上孩子包括女孩更喜欢与父亲玩,笔者访谈时也时常听到父亲很得意地说“孩子就喜欢和我玩”。
因此,常与父亲接触的孩子,显示出勇敢、强悍、意志坚强等特征,有更强的生命激情。古代斯巴达人为了培养刚强、勇猛、健壮的孩子,总是让孩子自小就跟随父亲生活。如专家们发现,由父亲承担养育责任的孩子,在面对新环境,如去托儿所时的焦虑感较低。并且研究表明,父亲对女孩也有行为表率作用。女孩从父亲身上可以受到勇于冒险、进取、刚强、独立等品质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对婴幼儿期的孩子十分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没有父爱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意志薄弱,常表现出自卑的情感素质和性格特征。这类儿童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等较为普遍,有些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症。
(三)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父亲与孩子接触越多,孩子的交往能力越强。调查发现,五个月大的婴儿如果与父亲有较多的接触,当他被陌生人围绕时会有较好的适应性。比起那些与父亲接触不多的婴儿,他们比较不怕生,对陌生人会有更多的语音回应,也比较愿意让陌生人抱。一项跟踪研究发现,五岁的时候有父亲存在而且受到父亲照料的小孩,比五岁时就缺乏父爱的孩子,长大后更具同情心,有更好的社交关系。另有一项心理学比较研究表明: 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 2 小时的男孩子,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 6 小时者,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这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父亲的参与,可以增进儿童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也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
(四)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
美国耶鲁大学一项研究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们在学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因为孩子从母亲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母亲那儿,孩子可以更多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体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 但从父亲那儿,则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更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并通过操作和探索变换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父亲较多地参与和孩子的交往,能日益提高孩子的认知技能、成就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美国医学专家海兹灵顿等人最近报告,早期父爱缺乏会阻碍儿童的认知发展,他们发现 5~6 岁的儿童在父母离异而缺失父爱两年后,在认知方面和完整家庭的孩子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完整家庭中的儿童在智力测验中,方块设计、迷津和算术得分显著较高,而且能达到较高操作分数和较高的全量表智商分数。这表明,离异的父亲对其孩子的教育作用的减弱是在认知方面表现为低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综上所述,父亲对儿童成长具有独特的影响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更多的教育责任,父亲却常常忽视了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未意识到自身的家庭教育责任,对儿童的教育影响甚微。
二 、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还很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总体偏低
全国优秀教师、成人教育研究专家马成奎认为,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一般来讲,母亲参与比较多,对孩子管得也比较细。而父亲在改善家庭条件中承担的责任比较多,也就是俗话说的“男主外,女主内。” 不知不觉地,父亲对家庭教育的参与越来越少,渐渐淡出了家庭教育。香港民主协进会曾访问过 600 多位父亲及其子女,结果发现,有六成父亲表示由于自己工作时间太长,与子女沟通不足,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大部分父亲对自己的评分为不合格或仅仅合格,他们给予自己的最高平均分只有 6.4 分,低于子女给父亲的平均分。北京市几家教育研究调研机构对1600 个家庭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发现受访中母亲占到整个受访人群的 70.2%,而父亲只占1/5。由于这次调查是针对父母双方中对孩子更加了解的一方进行的,这表明,目前在家庭教育中母亲处于主要地位,扮演主要的教育角色。此外,大量观察结果表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与孩子年龄成反比。孩子处于小学及初中阶段时,母亲参加家长会的明显多于父亲; 而孩子到了高中阶段,父亲参加家长会的人数明显增多,一般能达到 50%左右,有些班级甚至达到 70%以上;处于学龄前的孩子更是以母亲养育为主,问卷调查0~6 岁孩子主要照顾者是谁,将近 60%的问卷选择了“母亲”,另有 20%选择了“母亲和祖父母”,仅有10%选择了父亲和母亲,只选父亲的为 0。笔者曾访谈过一些父亲,有的父亲一听说要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第一反应就是“哎呀,我不懂”“孩子我不管,问孩子他妈好了”; 问到“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时,父亲们基本上回答不出,有的在妻子帮忙下答了题,而问母亲们同样的问题,母亲们则回答得头头是道,非常详细。由此可见父亲们对孩子的教育参与程度低,对孩子缺乏了解。而问父亲们每天陪孩子多长时间,有的说“最多两个小时”,有的说“两三个小时”,这还是指在家时间,据母亲们反映,父亲真正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每天最多只有半小时。当问及“您参与家庭教育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90%的父亲都回答工作忙,这固然是个客观原因,但同时也是一个借口,职业女性就比职业男性照顾孩子的时间多。也有父亲说了老实话,说是因为还比较贪玩,不想在孩子身上花精力,缺乏女性对家庭、孩子的牺牲精神。
(二)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低
某青少年研究所分别对美、日、中国大陆的高中生调查最受其尊敬的人物是谁,统计结果如下:
美国: 13 个学校,1050 名学生,第一位父亲,第二位迈克尔•乔丹,第三位母亲。
日本: 15 个学校,1303 名学生,第一位父亲,第二位母亲,第三位坂本龙马。
中国大陆: 22 个学校,1220 名学生,第 10 位母亲,第 11 位父亲,远远落在歌星周杰伦和体育明星姚明之后。
在美国,一位教育学家在 1 万名孩子中做了一个关于“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地位”的调查。其中 53%的孩子认为,父亲是他们心目中最值得敬佩的人;70%的孩子认为,父亲是最值得他们信赖的人; 80%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以父亲为楷模。在我国也做过类似调查,却与上述结果形成巨大反差: 只有10%的孩子认为父亲是他们心目中最值得敬佩的人; 11%的孩子认为父亲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而 89%的孩子认为,他们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人是母亲。这项调查显示,在幼年时期,母亲在我国大部分孩子心目中占主要位置。
有学者曾对北京市 200 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如果有了心事,你愿意向谁诉说? ”58%的学生表示愿意将心事最先告诉好朋友,18.9%的学生选择告诉母亲,而只有 4%的学生选择向父亲倾诉,可见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很疏远。这也是父亲在孩子心目中地位低的重要表现。
(三)父亲的教育观念陈旧
1.对自身的独特教育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全面
笔者访谈时问及听说过“父亲带大的孩子更聪明”吗? 90%以上的父亲说不知道,父亲们参与家庭教育比较少与不了解自身对孩子产生的独特影响力有一定关系。笔者请父亲们说说父亲对孩子成长能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父亲们一般说“孩子独立性、自主性会好一些”“性格会更果断”,主要只涉及到性格方面,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2.对父亲的角色认识传统、陈旧
据调查,父亲们观念里仍认为养家糊口是男人的本分,特别是农村地区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父亲的角色是“赚钱养家”,很少过问教养孩子的事情,现代的父亲不但要分担家务与照顾孩子,也要表现出温和亲切的一面,关怀孩子,与孩子游戏,指导孩子课业上的问题,并能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能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事。
(四)父亲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教育方式极端
1.专制型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孩子的挑战。科学研究和日常观察表明,父亲教育的严厉程度与子女道德品质的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相反的,父亲过于严厉,孩子容易变得性格扭曲,丧失同情心,甚至会给社会造成危害。一位父亲表示: 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做父亲的职责。他 15 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的能力。
李向前等学者调查发现,65%的父亲没有做到经常跟孩子沟通。 笔者对父亲的访谈中也常听到父亲对自己的权威形象沾沾自喜:“孩子就怕我”“我要打的”,孩子母亲也说:“他就知道打”。在问卷调查中,“您是如何教育不听话的孩子的”,30%的父亲选择严厉批评。问卷“你打骂过自己的孩子吗”,80%的父亲都承认偶尔有过。父亲们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出于以下想法:“我从小就是这样打大的,孩子不打不怕”,“这么小的孩子你跟他讲道理,讲不通”。
2.放任型
中国的家庭教育正由传统的“严父慈母”向“严母慈父”转变,更多的家庭是父亲不管不问,母亲一手包办。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有的父亲今天有空,兴致极高时,会与孩子多玩耍几次,而自己工作忙时或疲劳时,便会以不耐烦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有的孩子说更喜欢爸爸,因为爸爸不会骂,妈妈也说:“他不管孩子,很宠,要什么给什么。”“不会骂,回来就跟她宝贝宝贝地叫,就跟她玩一下”。问卷调查“您是如何教育不听话的孩子的”,40%的父亲选择随他( 她) 去,大了自然就懂事了。这些父亲很少跟孩子在一起,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经常无原则、随心所欲地迁就孩子,而不考虑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可见,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极端方式都不是家庭教育的良好方式,如何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是许多父亲急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父亲的再学习情况薄弱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父亲不清楚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并且没有学习教育孩子方法的习惯。70%的父亲在孩子入学前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问题。72.2%的父亲从来没有参加过专门的育儿培训。遇到育儿困惑时,大部分父亲选择“向长辈请教”,有的父亲从来没采用过任何一种方式获取育儿知识。与母亲相比,父亲比较固执,更愿意凭经验、凭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相信书中介绍的方法,不会主动学习、吸取育儿知识,母亲则更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主动看一些育儿杂志、育儿电视节目获取信息,或与朋友交流,觉得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做得不对的,愿意去改变。
父亲们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致使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陷入了经验模式。但是,调查也发现父亲们有学习的愿望,如果社区、学校开展“父职教育”培训,有 90%以上的父亲表示愿意参加,父亲们表示希望听有育儿经验的人的讲座,也有父亲表示从未参加过培训是因为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参加相关培训,因此,社会和教育部门可以通过社区组织形式开展培训课程,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日渐增多的父亲回归家庭事务,是世界“父职”现状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在美国和欧洲,“全职爸爸”已经相当普遍。中国的父亲们只有深刻认识自身对儿童成长的独特影响力,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顺应世界父职教育的趋势,才能真正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撑起家庭教育的“半边天”!
(本文作者 / 周 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