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信部为何仓促定论高额吸费不存在?

(2008-04-24 17:38:36)
标签:

高额吸费

工信部

it

   “响一声”电话最近又成关注焦点。

    先是北京公安局某警官称高额吸费报案的确存在,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又公告称:高额吸费电话没有可能。事情发展到现在,已有演变为工信部和公安部门对质的趋势。

    一个技术上并不复杂的“高额吸费电话”问题,在得到权威部门的积极回应之后,为何走到有些尴尬的境地。

    首先,我想还是先明确一下什么是高额吸费。对此,计费专业人士给出的定义是:偏离计费原则的非正常扣费。也就是说,我们平常打完电话,运营商按照资费标准扣取话费,这是正常消费,放在特定的“响一声”电话回拨上,就叫吸费;而所谓的一分钟通话扣除上百元这类非正常计费的情况才算高额吸费。

    工信部在通过对65个“响一声”电话回拨测试后就宣布高额吸费不存在,这个结论下得的确过于仓促。

    工信部为何急于定下这个结论,我想其中是有原因的。

    曾听朋友说起,就在“响一声”电话沸沸扬扬之际,工信部曾召集各大运营商,询问是否存在高额吸费情况。当时运营商的答案很一致,从计费原则来讲高额吸费不可能,目前也没有接到用户的反馈。此后,工信部、公安部包括各大运营商也广泛征集高额吸费的案例,但一直未果。

    试想一下,如果高额吸费情况真的存在,运营商也参与了分成,那么作为电信业主管部门,工信部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而运营商的表态,等于是给了工信部一颗定心丸。

    高额吸费一旦排除,“响一声”电话的性质和垃圾短信其实就非常类似了:都是群发,都是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都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都没有很好的根治办法。这也给了工信部一个缓冲的时间,包括后续相关治理办法的构思和出台。

    但问题在于,工信部的结论受到诸多用户、大众媒体甚至公安部的质疑。政府不得不通过《人民日报》表态了。

    文章称,工信部对于高额吸费的积极反馈,体现了相关部门对民意的日益重视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但如果在调查之初,就能请公安部门、消协等第三方共同参与,结论的可信度无疑会增强。

   “对于一些一时难以辨别究竟的社会现象,政府部门不必急于充当最后的裁决者,而应采取公平的立场和公正的程序来揭示事件的真相。这样,政府部门自身的公信力才会在公众中更好地建立起来。”

    从上述“判词”来看,“响一声”的处理,对于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来说,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更多通信专业信息请访问飞象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