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减少碳足迹从IT系统入手

(2010-05-27 15:46:59)
标签:

环保

it系统

绿色经济

排放量

it

分类: ICT观察

    虽然各国正为应对全球变暖作出协同努力,但哥本哈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已清楚地告诉我们,要达成关于二氧化碳减排的一致协议,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气候变化问题目前已经提升到各国政府的最高议程,且已形成初步共识——二氧化碳减排需要制定一个全球长期性的应对措施。这也意味着大多数国家正在寻找和制定有关碳减排的措施与政策。

    如此背景下,那些迅速带头采取碳减排行动的企业将会被利益相关人和客户视为赢家,同时也更能吸引新员工加入其中。反之,那些等待指示或监管的企业则可能永远处于落后地位,观望态度只会令它们日后陷入更加明显的竞争劣势。确切地说,这些企业将错失发展良机,无法为未来的绿色经济奠定有利基础。

    信息技术成为碳减排先驱

    来自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与CFOResearchServices的调查报告显示:59%的企业认为树立一个绿色环保形象十分重要,而且很多公司都已经为绿色IT准备了改造项目和启动资金。不过调查也显示,将近半数的企业抱怨,在提高IT环保能力方面普遍缺乏有效信息和可靠途径。

    坦白讲,树立绿色形象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环保经营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而为了缩小这类差距,企业除了需要提高在表达和制定绿色战略方面的声音,更要树立采用最佳解决方案的意识。

    而信息技术则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碳减排的目标——从单纯的绿色形象转化为真正的环保运营,其方式主要有两种。

    首先,根据企业的IT政策、实践与投资实施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方式,使之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其次,以IT跟踪管理方式应对企业的碳排放问题。这种方式可以计算出企业各流程、行动和产品的碳排放量,方便企业管理层找到效率低下的根源,并以此作出相关决策。不过,这种决策是基于企业碳排放的测量数据而制定,因此获得准确的信息至关重要。

    绿色运营提升竞争优势

    我们认为,有效的全局治理结构将帮助企业获得长期效益。从IT角度看,很多方案比如一次性虚拟化、打印协同,或者在Excel表格中记录业务经营所需碳存量等,只能暂时缓解问题——真正的长效机制是将碳减排工作视为一项经营策略,由管理者在企业内部由上至下地实施推行。企业需要逐步树立对减少碳排放的责任感和义务观,在探索节省成本方面作出积极规划。

    目前,碳管理和碳核算已经形成了一门学科,甚至成为了一种防范潜在商业风险的措施,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碳总量管制、排放交易以及达标监控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企业如果能够针对自身的IT系统和管理经营采取一系列绿色治理,必将能够形成实质性的竞争优势——至少信息透明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行业监管,也能向股东与客户展现环保公信力与企业责任心。

    碳减排管理服务因地制宜

    截至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用实际行动控制自身碳排放水平,并采用碳排放管理服务(CEMS)来计算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制定一个能够有效减少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路线图。

    这种管理服务的应用范围很广泛,比如IT系统的碳排放管理服务,通过降低IT复杂性实现包括对数据中心的整合,对低能耗设备、服务器和存储器的管理和虚拟化,以及建立基于服务的架构;适用于业务的碳排放管理服务,则是通过在整个企业内部进行碳核算和碳治理,提供绿色关键绩效指标(KPI)信息,推动低碳实施计划;供应链管理的碳排放管理服务,是将碳核算范围延伸至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由此对碳排放实施全面核算。

    详细的核算和准确的信息使企业对其碳成本有独特、准确的见解,并为监管报告提供可靠的信息。通过将IT解决方案深入运用到日常操作中来,企业作出正确环保决策的能力将极大提高。IT成为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基础和推动力。而这种方法的一大优势在于其部署无需巨大投资。一旦掌握方法,变更流程可以从简单步骤开始。个体部门可以对自身行动负责,这有助于强化一种高效文化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已不是企业是与否的选择,而是时机的把握。面对未来的绿色经济,企业需要将IT视为实现碳减排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刻采取行动,这才是明智的解决办法。(惠普企业业务集团亚太及日本地区企业服务事业部绿色实践领导人 Sundeep Khist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