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营商强力介入促成TD多项创新

(2010-05-10 08:41:52)
标签:

电信

手机

td-scdma

王静

中国

it

分类: TD二次创新
    截至2月份,国内3G用户数已经达到1606万户,这是工信部给出的最新统计数据。686万户的TD-SCDMA用户,在其中占据了最大的比例。但同时,在商用网络覆盖城市的数量上TD-SCDMA最弱,其网络建设和优化的重任仍然艰巨。

    毫无疑问,每一个新技术的成功应用,都是由无数个细节问题的完善而促成的。

    在“TD二次创新”的第二期,本刊特别邀请了TD技术论坛秘书长王静博士,解读2010年TD发展宏观目标下,产业链企业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细节创新。

   通信世界》:从2009年初到现在,TD-SCDMA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商用,网络部署和用户接受度都有很大改变。TD技术论坛的成员们,与运营商的合作中,提出了哪些用于网络建设、优化的“TD二次创新”方案/技术?

    |王静|现在的TD无论从网络质量、应用平台都跟一年前已经是完全不一样了。在TD一期、二期、三期网络建设中,每一期工程都比之前更深入、更重视优化。在这其中可以看到产业链中各个企业的努力,促使了网络性能的升级和各类终端应用的完善。

    TD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营商的强力介入,而且这不只是从运营层面介入,而是从技术、解决方案,甚至标准、算法方面的深刻介入。这与其他运营商的情形是非常不同的。在全球的3G发展史上,几乎没有哪个运营商像中国移动投入了这么大的精力。在网络的完善上,可以说,中国移动集团和省公司的努力是十分惊人的。

    最近我参加了中国移动技术创新大赛评审活动,50个获奖项目覆盖了网络、终端、天线、应用、支撑后台等方方面面,而这些还是从研究院、设计院、省公司等的上千个项目中初选出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参赛和获奖项目,都不是理论上的研究,不是科研性质的成果,每一个都是紧密围绕切实改善TD网络功能、性能、可靠性、终端体验等环节的创新成果,可以立刻应用于TD网络的优化和改进。

    移动集团动员了各个省公司提出一系列创新措施,比如双极化智能天线技术、解决2G/3G切换时延和互操作的新技术、改善GSM/TD网络间的用户体验改进技术等。而且这一系列的优化工作、创新,都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也正因此,无论是制造业还是芯片企业、终端企业都通过TD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实战经验,为以后TD-LTE应用打了良好的基础。

    《通信世界》:那么在您看来,在TD实际布网、网络优化、业务平台建设等环节上,哪些环节的二次创新需求最为明显?

    |王静|在网络优化上,TD的二次创新极为明显,因为3G技术的提出,除了要实现技术的演进升级,更重要的是真正形成网络,这需要做很多网络层面的工作。在其他3G标准上,主要是产业链在世界各地运营商的配合下积累经验; 而在中国,TD只有一个运营商和一个大市场,所以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 解决难度相对较大; 其他3G标准发展中的问题,可能不同运营商看到的问题不同,压力分散开来就比较轻。

    《通信世界》:在技术论坛与成员们的交流、活动中,哪些企业在TD布网、优化、业务推广方面的二次创新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具体应用效果如何?

    |王静|印象深的较多,例如,TD-SCDMA双极化智能天线借鉴了2G的经验,弥补了普通智能天线的横截面积大、天线体积大、优化难度大、影响城市景观等方面的问题。面积缩小了将近一倍,且系统覆盖并没有较大的损失,已在实际工程中大规模的应用。

    其实创新不只是网络优化,只是网优问题比较突出,因为网络质量直接影响用户的业务体验。

    在终端上,TD的智能手机策略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完整和快捷的,相对于其他运营商,中国移动的投入幅度和力度以及产业计划完整性,都比较明显。现在世界一流的终端厂商,已经投入了TD终端产业链,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LG以及国内的一线品牌,都已经推出了众多TD终端,这与一年前的终端产业水平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在真正开展全业务竞争的现阶段,产业链还要继续创新,重点解决室内覆盖问题,并使2G/3G切换要进一步完善。

    《通信世界》:针对中国移动的OPhone平台,TD技术论坛此前也组织过此类话题的沙龙活动,技术论坛是否和中国移动探讨过OPhone的发展思路以及与各终端企业的下一步合作重点?

    |王静|从行业论坛的角度,我们很赞同中国移动的终端策略,但我们同时也有小的建议。OPhone只是一个TD智能手机平台,主要操作系统是OMS。不同的操作平台,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中国移动把定制战略中的操作平台的可选范围扩大,终端企业的参与兴趣会更高,主要的技术指标会更强,用户体验也会更好。百花齐放的直接影响,是把好的硬件平台和软件,都吸纳到TD产业中来。只要射频模块是TD的,其他的无论是应用层的软件还是操作系统等都可以广泛接纳,同时还需要在广泛的范围内把OPhone做得更丰富多彩。

    中国移动的移动商店MobileMarket应尽快把规模建立起来,才能借鉴国际上优秀的应用商店模式,把应用、内容、效益都带动起来。

    目前TD应用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室内覆盖,这在今年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改进。另一个是TD终端的款式、性能功能应该有本质的提升,同时应用内容开发商能够初具规模。

    只要策略得当,应用软件开发者的配合速度将很快。

    《通信世界》:在网络真正成熟后,TD会不会显现出不一样的优势?

    |王静|任何一个网络到最后都是为多用户服务的,TD从理论上来讲,频谱效率要更好一些,但理论的结果必须要与现实的产品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实际的结果。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用户规模,所以很多的网络表现指标还不明显。在用户规模巨大后,网络水平与实际的网络优化和规划的举措也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不同地区、不同用户的使用方式和呼叫模型都有关。

    也就是说,一个网络的表现指标,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与网络所服务的用户群体、习惯等等有关。在国内,三个3G技术没有好坏之分,要看更适合哪些应用。

    《通信世界》:TD网络优化中,各地运营商也想了很多办法来改善测试手段,同时中国移动也和测试仪器仪表企业,进行了大范围的沟通。据您了解,在解决TD测试问题上,技术论坛成员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王静|TD的测试瓶颈,是TD在早期走了一段弯路的主要原因。一个技术要形成产品和网络,要在早期有严密的测试体例的指定、标准的制定。早期,TD在测试完备性和标准性方面都不是特别完备,比如2G/3G切换方面的测试标准不一致产生很多问题。现在运营商根据实际网络表现制定了测试要求,比以前更完善。

作为技术论坛,我们通过这个问题也深刻认识到,不同厂家、不同产品之间要把测试的要求和规范高度统一,考虑兼容性、不同场景下的测试范例,才能促使技术的尽快成熟。及早地制定比较完备的规范和标准,有助于厂家尽早开发测试工具,协调测试标准,才能更快地推动产品面向市场。

    3G技术中谁发展得好谁发展得不好,测试是关键。研发阶段、试验阶段、商用阶段的测试,都是至关重要的。

    运营商也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在系统的不同环节上通过攫取一些指标、用户的使用参数等,来提升网络性能,这方面的工作还会持续推进。

    测试厂家,越老越吃香,就像中医。因为测试手段反复经过实际应用后,才能积累经验。复用性和积累经验很重要。国内厂商经验和积累欠缺,但专注于TD和具体的测试领域。希望通过TD产业的发展,国内也能脱颖而出一、二家优秀的测试企业,能在国际上立住脚。

    《通信世界》:在内地以外区域TD-SCDMA的试验网目前都有哪些阶段性的试验成果?这些试验网对TD走向国际化,都有哪些具体的促进?

    |王静|在内地以外的TD试验网中,基本上还不涉及TD的商用,例如有些厂家在国外利用TD做无线宽带接入尝试等。我认为TD在海外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演示,不应只限制在公网上的使用,因为公网业务需要网络覆盖和人口覆盖都要达到标准。但TD很大的潜在市场为行业应用以及垂直市场,在这些领域TD都有非常大的潜力。作为中国3G标准,TD更有必要在海外地区探索垂直应用领域的前景,这个领域市场的准入决策相对简单,可以很快建立应用。而且TD的技术特点,对于视频这样的单向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是非常适合的。在全球的传感网的应用中,TD是非常好的技术载体。

    很多运营商都有TDD频段,如何有效使用这些频段,而又不至于负担很大,是这些运营商迫切需要解决的,这也给TD的海外行业市场应用带来机会。

    当然,TD首先要在中国做好。

    《通信世界》:3G的竞争,是否可以认为是3个产业链的竞争?您对TD-SCDMA在今年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具体建议?有业界提出,3G发展得越好,LTE来得越晚,对此您有何看法?

    |王静|2010年是一个标杆。在今年年底,TD用户量如果能达到千万级别,就将极大地推动后续发展。如果和其他网络的用户数量悬殊大,前景就堪忧。

    今年TD新增用户上千万,是很有可能的,总量是否能达到3000万还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用户发展策略、用户补贴策略等。

    将来TD-LTE、FDD LTE得到发展,将与TD-SCDMA共存很长时间,多模终端将成为趋势。

    所以大多数技术论坛成员在继续开发TD产品,也在积极研发LTE,甚至关注其他与通信技术相匹配的新能源、物联网、三网融合的技术,这些都与TD-SCDMA发展密切相关。(通信世界周刊 鲁义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