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由教师本位走向学生本位
(2009-05-04 23:27:52)
标签:
杂谈 |
张志泉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在当前教学改革研究中,研究者研究的重心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这一点完全可以从教育研究热点上体现出来。具体体现各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理论的提出,如新手教师、反思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理论研究;反思性教学、理解性教学、建构性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的探讨等。受以上研究热点的影响与束缚。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教学研究的重心。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基本沿着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情感本位-反思本位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理论背景的引导下,名师培养工程也在各地教育改革中悄然兴起。而学生学习学习研究的呼声、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呼声也在这种大背景下淹没了。因而也很难会有“新手学生”、“专家型学生”“反思型学生”等提法。对反思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理解性学习、建构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的研究也远远落在相应教学研究的后面。存在并不意味着合理。虽然教学研究中缺少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但是最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却证明教学改革只有沿着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方向努力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无论是山东杜朗口中学的"10+35"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推行,江苏泰州洋思中学的“4+31”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似乎都在证明这一改革思路的正确性。
“天赋人权,天赋心智”,在一个进步主导的社会中,学生只要融入这个社会,他们就能本能地、主动地与这个进步的社会同步。为了更好地发展与生存,当社会需要他们具有某一领域的知识时,他们会主动学习这类知识、当社会需要他们具备某种能力时,他们会主动地发展这种能力,这样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一种个性,同时也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他们所学的知识都是社会需要的,都是来自社会的,而所发展的能力都是适应社会的推动社会发展的。而与此相反,千篇一律的教学则不同,不论学生是生长在偏远的山区,还是成长在繁华的都市,不论是十年前的儿童还是十年后的儿童他们都在学习着几乎相同的知识。发展着几乎类似的能力,拥有着几乎类似的课堂生活。当他们从学校牢笼中走出时却惊奇的发现,眼前的社会、眼前的生活却与他们如此的陌生,他们不得不重新学习。教学改革转向学生本位就是要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不需要教师太多的帮扶,而是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学习中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主动地寻求同辈群体(同学)或教师的帮扶。当他们在自主的学习中找到学习的诀窍与门路时,他们完全可脱离教师的帮扶而走向自主发展之路。当法律、规章制度规定学生必须接受教师的帮扶,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帮扶学生时,学生的发展能力就在这可有可无的帮扶中丧失了。因此,改革教学,就是要改革教学中教师过分帮扶学生,成千上万的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千篇一律的局面,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探索中发现自身认为有价值的知识、发展自身认为擅长的能力。当夸美纽斯提出要把世间一切美好的知识传授一切人的时候,人就开始曲解了真实的意图,认为应让一切人都学会世间一切美好的知识,这简直是一个巨大的浪费,也是每一个人发展中的不必要的巨大负担。在网络笼罩全人类的今天,人类的文明不再靠我们每一个头脑来储存了。
三、由教师本位走向学生本位的途径
要实现教学上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就由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敬业精神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学者熊川武认为,教师的敬业精神可从“量性”与“质性”两方面审视。前者主要以牺牲休息、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等为标志。是通过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来换取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蕴涵着教师不能思考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是一种蛮干而不是巧干。现存于教学中的“题海战术”、“满堂灌”、师生不顾身心疲惫起早贪黑加的教学与学习就是量性敬业的表现。后者以勤于思索、探究奥秘、坚持巧干等为特征,力图用最少的教学与学习时间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山东杜朗口中学、山东泰州的洋思中学、熊川武教授的“自然分材教学”等成功的教学改革案例。不难看出,前者固然可贵,但后者价更高。因为前者缺少人文与科学的关怀,教师不仅不给自己安排必要的放松或休息时间,忽略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很容易要求学生同样不惜血本的苦干。在“苦干”中,师生常忽略深层次的思考,忽略怎样将效率提高,把刀用在刃上,忽略教育中各种关系内在联系的把握。这直接制约教师增长教育智慧,从而影响教育效果。这其实是一种粗放型教育。教师投入“体力”大于“脑力”,如仅停留于此,教育就只会在一个并不高的平台上徘徊,而且让人苦不堪言。
教师需充分认识到“教育本是脑力活,巧用情智才成功”[5]的道理,就得从过度忙碌浮躁的“量性敬业”走向巧干睿智的“质性敬业”。质性敬业要求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研究”学生的问题上,通过潜心探索,发现解决学生问题的更巧妙的方法,变苦干为巧干。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敬业重心由量性向质性的转移,才更体现出教育智慧的精髓。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必不可少的策略。以教师批改作业为例,量性敬业视角下的优秀教师是“全批全改”,呕心沥血,夜半烛光剪影的形象。但质性敬业的教师会追问,“我感到疲惫和倦怠吗?学生有少收获呢?这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有效?”等。接着,他或许会花时间来研究如何提高批作业的效率,研究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或许会有种种革新性的发现,以此来调节教学。
总之,当教学改革的视野集中在学生真正的发展与变化上而不是仅仅是教师的素养的全面提升上时,一场真正的教学革命才会以星火燎原之势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