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本纪》教案

(2007-12-07 10:11:41)
标签:

知识/探索

《夏本纪》教案

分类: 语文教学 教案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选修课教案

 

指导阅读《夏本纪》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史记》的体例。该板块“本纪”“世家”“书”“表”各有一篇。本文属于教学课文。

仍属于比较难懂的篇目,但选文不长,也附了译文。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本文的教学宜了解有关常识,通晓大意,基本理解内容,能够有所思考探讨。以指导阅读的方式来处理选修教材。

专题目标:

1、  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  进一步了解《史记》的体例。

3、  适当积累文言知识。

教时设置: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了解有关内容,流畅朗读,对照译文,基本弄懂,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今天我们学习《夏本纪》

二、题解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记,系统的叙述了从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作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人们诉说着夏禹的业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课文是其节选部分。

二、朗读课文

1、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请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通“敷”

女平水土:“女”通“汝”。

致费于沟淢:“淢”通“洫”,田间水道。

九州攸同,四奥既居:“奥”通“墺”, 四方可定居之地。

九山刊旅,九川涤原:“原”通“源”,源头。

六府甚,众土交正:“正”通“征”,征收。

于是帝锡禹玄圭:“锡”通“赐”。

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辟:同“避”。 躲开。)

2、朗读

三、理解

1、看第1段译文,发出声音朗读,然后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第1段要积累的重要词语:(“曾大父”:曾祖父。)

2、看第2段译文,发出声音朗读,然后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第2段要积累的重要词语:

(怀山襄陵——负命毁族——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巡狩——殛——诛

怀:环抱;襄:漫上。

负:违背;毁:败坏。

等之:等,比较、衡量;之,指鲧。

巡狩:古代帝王巡视诸侯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

殛:流放。

诛:惩罚。      

3、看第3段译文,发出声音朗读,然后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第3段要积累的重要词语:

(成美尧之事——维是勉之——让于——女其往视尔事矣

成美尧之事:美,使动用法,即发扬光大的意思。

维是勉之:维是,做好这件事;勉,意动用法,意思是好好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让于:让,谦让。

女其往视尔事矣:其,语气副词,祈使语气。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4、看第4段译文,发出声音朗读,然后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第4段要积累的重要词语:

(敏给克勤——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为纲为纪。

敏给克勤:给”与“敏”同义,合在一起,就是“敏捷”的意思。克,能够。勤,勤苦。

声为律:律,音律。

身为度:度,尺度。

称以出:称,比较、衡量。

为纲为纪:成为纲常法纪。)

5、看第5段译文,发出声音朗读,然后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第5段要积累的重要词语:

(百姓——兴人徒——行山表木——劳身焦思——薄衣食——卑宫室——左准绳,右规矩——陂九泽——度九山:

百姓: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

兴人徒:征发民伕。

行山表木: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劳身焦思:劳、焦,使动用法。

薄衣食:薄,形容词活用动词,使动。

卑宫室:卑,形容词活用动词,使动。使……低矮。

左准绳,右规矩:准绳、规矩,名词活用动词。

陂九泽:堤防,堤岸。这里用作动词,筑堤防。

度九山:度,测量,勘测。)

四、作业:继续朗读课文和译文。

 

第2教时

 

要点:流畅朗读,对照译文,基本弄懂,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探讨问题。

过程:

一、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继续疏通,积累文言知识

1、看第6段译文,发出声音朗读,然后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第6段要积累的重要词语:

(九山刊旅——四海会同——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德先——不距朕行

九山刊旅:刊,砍削。旅,治理。

四海会同:会同,聚会在同一之地。

咸则三壤成赋:咸,都。

中国赐土姓:中国,中原地方

德先:以德为先。

不距朕行:距,有距离,违背的意思。)

2、看第7段译文,发出声音朗读,然后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第7段要积累的重要词语:

(声教讫于四海——太平治

声教讫于四海:声教,声望教化。讫,到达。

太平治:治,名次,安定的状态。)

3、看第8段译文,发出声音朗读,然后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第8段要积累的重要词语:

(为嗣——辞辟——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为嗣:嗣,继承人。

辞辟:推辞,躲开。

即天子位:即,就任。

南面朝天下:南面,面朝南。朝,朝治。)

三、探讨问题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1、文中写出夏禹具有哪些高尚品质?(从课文中提炼后,归纳成几个方面)

(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减⑩。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樟。左准绳,右规矩。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祗台德先,不距朕行。”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总结:一、仁厚诚信,道德高尚;二、谦逊礼让,淡泊名利;三、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四、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五、身体力行,吃苦在前;六、公平正直,做事在理;七、为民除害,为民兴利。)

2、文中写鲧治水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①衬托治水之艰难,以刻画禹治水的不易与功绩。②交代禹治水的背景。③对比刻画禹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

3、司马迁写夏禹可能多有夸张色彩,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用意?

(他是给帝王树立一个榜样,给天下人一个君王的楷模。也反映出他对前朝乃至当代的君王的不满。)

四、作业

(一)翻译下列句子:

1、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实在不像话,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2、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比较起来,与他同辈的人中没有谁比他更能干的了,希望陛下让他试试。)

3、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有能光大尧的事业,可以担任官职的人吗?)

4、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于是帝舜赐给伯禹一具玄圭,用它向天下宣告大功告成。)

(二)字词理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字:

 之未有贤于鲧者 (    )            ②天下皆以舜之为是(   

③禹为人敏给勤   (    )            ④声为律,身为度,以出 (   

⑤尧,帝舜问四岳曰(    )           ⑥女平水土,维是之。(    

  ⑦有能成尧之事者使居官?(     )   于契、后稷、皋陶。(    

2、断句: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3、下面加线的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B、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C、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D、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1、下面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属:zhǔ,属意:倾注心意,归向

B、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洽:融洽,和谐。这里有顺服的意思。

C、而辟居箕山之阳。                 辟:开辟  (√)

D、是为夏后帝启。                   后:帝王

2、下列每组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天下授益                   欲以客往赴秦军

B、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C、及禹崩,虽授益               虽九死其犹未悔。

D、益之佐禹日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3、翻译句子:

①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等到禹逝世,虽然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由于益辅佐禹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

②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所以,诸侯还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