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公社 |
分类: 书籍 |
http://www.ce.cn/book/special/01/2005/03/06/200501/26/W020051201357407445127.jpg3" TITLE="《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书(原文)
11.在现有的资源下做出成绩
我们经常也听到这样的问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更多更多的支持?”
“什么时候才能获得更多的工具?”
“什么时候规章制度才能完善?”
许多人也曾听过这样的一句俗话:“创造就是跳出框架思考。”这句话颇有道理,但是我认为真正的创造应该是:
正中标的、达到目标、把工作做好并改变现状,这就是QBQ的作风。
每个组织的制度都不可能完美,资源也有限,或许我们希望能拥有更新的工具、更完善的制度、更多的人手,以及更高的预算,但花太多时间思考应该拥有哪些条件,却是造成拖延的另一个原因。
举例来说,管理者要等到所有适当的人选就位才愿意把团队建立起来;个人也要等到准备妥当一切资源才来做决策,或者等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之后,才肯付诸行动;再或者等待有关规章制度出台,才肯开始工作。
而现实与造成以上行为的初衷恰好背道而驰,在现有资源与条件下努力获得的成功,反而更可能实现最初指定的愿望与目标。
我们来听听国农保险公司的韦伯所说的智慧话语:
“我发现,每当我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努力完成工作时,我反而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并越来越同意完成工作。”
所以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真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一味将注意力放在不存在的事物上,只是徒然浪费时间与精力。如果想改变现状,反而应该努力在框架之内获得成功。
相对本章开始所问的问题,QBQ的正确问题是:“在现有的资源下,我该如何做出一番成绩来?”
12.“还有什么新办法可以用?”
推销可能是一种要做好很困难的职业,但并不复杂。只是勤练基本功夫,比如:勤奋,和潜在的顾客联系,让客户相信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以及推销结果的后续追踪等,这样成功的几率要比较大。
不过,数不清有多少次,推销人员会问我:“米勒,我已经上过初级销售技巧的课,那接下来呢?”有时候,经理也会问我:“想想还有什么办法?”猜我怎么回答?啥都不必上也不必想!问题不在欠缺新点子,而是不了解“旧点子依然很有用”及“是否充分应用了旧点子”这一事实。
以下论点可能不符合每五分钟就有改变的高科技行业,但是如果谈到组织与生命的基本原理,可以说老生常谈的旧东西才是好东西。
在“老毛病得慢慢改”的理由下,我们的组织在九十天内频频出现“蓝方案”、“红计划”和“绿方法”,希望它们能多少改变现状。然而,收效甚微。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新”事物或“热门”话题,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日复一日地练习“个人责任”这类老生常谈的基本功。
“还有什么新办法可以用?”是个错问题。
QBQ正确的问法是:
“我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现有的办法?”
即使这些办法早就听过了或应用过。
13.少责怪别人
“谁的错?”
“谁没有在期限内完成?”
“谁的失误?”
同以上“谁”的问题时,我们其实是在找替罪羊,找个责备的对象。在目前谈到的所有观念中,“责备”是最普遍而且最容易产生不良后果的。请看下面这幅图。
“真的?”我希望他继续说。
“是啊,”他说。“客户接待人员责怪调度人员,调度人员责怪司机,司机责怪销售业务人员,而销售业务人员又责怪我……”
我打岔道:“贵公司有几个人?”
“十二个。”他说。
十二个人!可见,玩责怪的游戏是不需要很多人的。
从最小的团体到最大的企业,从最基层群众到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一种名叫“责怪”的瘟疫正蔓延开来,几乎无人得以幸免。
CEO责怪副总裁,副总裁责怪经理,经理责怪员工,员工责怪客户……学校责怪家长,家长责怪孩子,爸爸责怪妈妈,妈妈责怪她的经理,经理责怪副总裁,副总裁责怪CEO……没完没了。以上是所谓的“责怪链”,正因为它如此真实,因此带有一些滑稽的成分在内。
责怪以及向“究竟是谁在搞鬼”,对解决问题根本于事无补。反而会制造恐惧,摧毁创造力,在人与人之间筑起高墙。
不集思广益,通过团队合作把事情做好,而是激烈地互相职责,将最终导致一事无成。
如果我们不能停止互相指责,塌实地开始关于个人责任意识的提升与培养,就不可使我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解决当前的问题。
QBQ的问题是:
“我该如何解决问题?”
“我如何尽自己的力量推动这项计划?”
“我该做哪些事,来一肩扛起眼前的成败责任?”
14.无能的水手责怪风向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句俗话:“无能的水手责怪风向”?还有“无能的工匠责怪工具不好”,或是“无能的教练责怪球员差”?让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个观念,再玩点有趣的游戏,自己来填一填下面的空:
无能的老师责怪_______________
无能的业务责怪_______________
无能的父母责怪_______________
无能的经理责怪_______________
无能的员工责怪_______________
无能的青少年责怪——世界!
有责任的人责怪谁呢?谁都不怪。包括自己在内。
15.我们全在同一个团队里
“哇,没有发生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摩擦,没有跨职能之间的摩擦,没有子公司与总公司的摩擦,没有管理者与员工的摩擦,没有‘我们/他们’ 这样的部门界限综合症?!”
我才不信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将会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没有这类问题的组织。
“也不是啦,”他不自然地笑了笑。“虽然没有‘我们/他们’部门界限综合症,可是有‘我们反对他们’的问题!”
凯文颇为自得其乐,“当然,我们有‘我们/他们’ 部门界限综合症,可是哪个组织没有呢?”原来他是用比较隐晦的措辞来说这一问题的。
我遇到的另一位高级主管则用一种很直接的方式回答我的询问:“米勒啊,我可以用一个字归纳所有问题,那就是:‘遮遮掩掩,文过饰非’。”
你的组织是否有财务部、销售部、制造部、营销部、研发部、行政部、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单位之类的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吗?你听过有人声称:“这不干我的事”,“这归&&部门管”,而与此同时公司的内部屏障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强大,乃至无可动摇?有一家大型企业的销售业务公司,称企业总部为“扯后腿俱乐部”。一次,我在打电话问一笔过期未送的订货时,听见负责客户服务的接待小姐对我说:“什么?还没送货,看来运送部又跟我们过不去了?”
我们?她以为自己身在哪个团队啊?
尽管组织会投入时间及资源来建立团队精神,但我们似乎仍忘记了这样一项简单的事实:我们全都是在“同一个”团队里。
每一天,我们都看见到不同的团队、部门、机构以及个人,因为彼此交叉的目的而共同工作着。如果我们所谓的“团队”,整天打着口水战,争吵抱怨“别人”不“把分内事情做好”,这种隔阂与对抗,只会内耗组织的生命力。好比骑着双人自行车的两个人,各自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即使费力踩了大半天,依旧在原地空转,甚至还会导致自行车倾倒。
在竞争者每天处心积虑想击败我们的情况下,你觉得还有闲工夫来扯彼此的后腿吗?让我们从自己的挡箭牌中爬出来,把“我们/他们”的想法抛诸脑后吧。
请记住:我们全都是在同一个团队中。
我们全在“同一个”团队,如果我们经常争吵、抱怨、推拖、对抗,只会内耗组织的生命力,你愿意看到这种现象吗?
16.击败你生命中的裁判
我的父亲吉米·米勒在康奈尔大学担任摔跤教练长达二十五年。当他终于让我披挂上阵时,不断提醒我要击败三个人:我的对手、我自己以及裁判。
击败对手的道理显而易见,而击败“我自己”的意思,则是克服任何运动员内心自己产生的恐惧感。父亲对击败裁判的解释则是:“无论双方的实力多么接近,无论比赛是以何种方式结束,即使你只在加时赛中才输了一分、即使他做了几次有问题的判决,你还是不能责怪那位身穿黑白条的人。”于是,父亲的结论是:“如果想赢,就得厉害到能击败裁判!”
厉害到击败裁判。意思是说:
身为业务员,要足够成熟到能够平静地说:“我业绩不如人。”而不是抱怨产品、价格以及没打广告。
身为团队成员,绝对不能说:“为什么别人不尽本分呢?”
身为经理人不能抱怨说:“我的属下为什么这么苯?”更不能抱怨上司:“他们为什么不正确我们应如何做呢?”
谁是你生命中的裁判?存在哪些无法控制的人为或非认为因素阻碍了你的成功?是因为管理者管得太多,以致你很难把事情做好,还是组织的制度没有完善,浪费了许多时间?要不就是个人状况使你心力交瘁?
无论我们试图成就什么,总有某些障碍等待克服,而且往往是无法掌控的障碍。别把注意力摆在障碍上,让我们努力充实自己,如此,不论裁判多不公平,我们依旧能成功。
如果你想赢,别抱怨那些无法掌控的事。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让自己厉害到足以击败生命中的裁判吧。
17.谁为发生的问题负责?
那天的湿气很重,我在HOUSTON登机时,发现机舱中非常拥挤,而且极其闷热。登机的乘客显然是超员了,而每个乘客似乎都有三大件大型随身行李。在机舱的前部,有好几位乘客登机牌上显示的座位号竟然是一样的,而且乘务员也没有采取任何妥当的补救措施。机舱内的气氛有点紧张。
在全体乘客整整枯坐了一个多小时之后,舱门终于关上了,飞机开始在跑道上滑行。但是,我们却没有听到机组人员关于此事的任何解释。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机舱内的紧张气氛。
谢天谢地,飞机终于起飞,而就在这时我认识了一位具备QBQ精神的英雄。
第一次见到空服员博妮塔时,她正神采奕奕地分发手臂上挂着的耳机。她笑容可掬,仿佛乐在其中。当时正是圣诞节的前一个礼拜,她戴着红绿相间的圣诞老人帽,帽尖垂到了一边的肩膀上。
发耳机时,她没有说:“就算我们让你等了一个小时,不过耳机还是要五块钱!”相反的,她免费在为乘客提供耳机。我看她转头对一位年轻男士说:“先生,我敢保证您一定会喜欢我们的体育节目,请用耳机!”接着又对一位女士说:“小姐,您是一个人旅行吧?想要我给您介绍一位朋友吗?”
等她来到我的座位时,我叫住她,对她说:“博妮塔,我很欣赏你的态度!”当她面带灿烂笑容,戴着圣诞老人帽轻盈地走开前,对我开着玩笑说道:“您可以做想做的任何事,只是可别对我做毒品测试哟!”
我无须测试她,我早知道她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而“对生活充满热爱”,正是做了最好的选择后,得到的好的结果之一。
在以上这种情况下,有助于解决问题的重点不在“我们”与“他们”的对抗,也不是深究“他们为什么超收乘客?”,更不是分清“这是谁的失误?”
QBQ比较好的问法是:“这时候我该如何扭转现状?”
尽量善用不利的状况吧!
“个人负责的精神”可以改变世界的方法就是:每次都做出一个最好的选择。
18.主人翁精神
人们常说,组织里需要一种“主人翁精神”。以下故事相当贴切:
可是,到了第二天,电话又开始出现杂音。这次来了另一位修理工人,更卖力地修理了一阵子走后,问题还是没能解决。
第三天修理工人来了以后,我描述了前两天发生的问题,接着闭嘴等着听他抱怨,我估计他一定会说尽前两位同事的坏处。但他却没有这么做。相反的,他说了一句非常铿锵有力的话:“米勒先生,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但我很乐意为此道歉!”
主人翁精神就是:
承诺用自己的智力、心力和劳力解决问题,而且绝不再争功讳过。
你准备好作出这样的承诺了吗?
19.团队精神的基石
你会不会看着展翅翱翔的雄鹰,说道:“我希望它能像海豚一样在大海中遨游?”
你会不会看着一直海豚,希望它有一天像长颈鹿般顶天立地?
你会不会想:“狮子为什么跑不过猎豹?”
当然不会。以上问题多荒谬啊!
你所处的团队中,有没有跟你不同的人?
团队精神的基石就是:欣赏团队中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优点。
20.提高个人责任意识,从“我”做起
我讲完有关个人责任和QBQ的主题后,一家企业的CEO起立致词,他对着数百人发表了关于提高责任意识的评论,并将下列文字信息投影在身后的大屏幕上:
“个人责任从‘你’做起!”
我了解这当中要表达的意念,只是他没抓到重点。提高个人责任意识,不是从“你” 做起,而是从“我” 做起,也是之所以称为“个人责任”的原因。
“个人责任”不是把责任归咎于你或我。例如经理有责任设定标准、界定结果、协助员工订定目标后,就要求每个员工为自己的表现承担责任。
“个人责任”也不是整个团队的事,不是大伙儿聚在一块儿公开宣誓,过了一个礼拜或一个月后,再回来讨论实际的结果。
个人责任的意义是:
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思想、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
这就是为什么QBQ的第二条指导原则是:
所有QBQ都包含“我”,而不是“他”、“他们”、“我们”、“你”或“你们”。
包含“我”字的问题,把焦点从他人与周遭环境中移转开,聚焦在自我本身如何能做得更好上面,这才是最有益与问题解决的作法。
你我无法改变他人,也往往无控制环境与结局,我们真正能够掌控的,唯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一旦把问题的焦点,摆在如何将力气与精神用在力所能及的事物时,将大幅提升我们的工作执行效率,更不用说使我们的心情更快乐,减少挫败感了。
通过团队做个有责任的人,是个很棒的途径。的确。中高层经理有必要设定标准并告知员工,但是“个人责任”的力量,却来自以“什么”或“该如何”发问,并包含“我”字在内的问题。
个人责任意味着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