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今异义
(2015-10-25 21:00:29)
标签:
情感 |
分类: 高三复习教案 |
17.古今异义
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古今异义词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练习法,点拔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汲取先人知识、智慧、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古今异义的用法及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练为主,教师点拔,练中体会规律和方法。归纳法,在练的基础上归纳方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
了解概念,结合教材题例,完成以相关知识的综合掌握。以教材为基础,精选重点实词,逐一落实,强化训练,将字词的复习落到实处。深入渗透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让学生通过熟悉教材,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迁移运用,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导入新课:
文言词汇的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如:
“人”、“树”、“牛”、“山”、“水”等等。
这里我们要着重讲讲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情况。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是概念外延的扩大,词义由特指到泛指,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或者应用范围扩大。有以下几种类型:
(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①“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鸟”、“雏形”等等。
②“皮”。《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本义指“兽皮”。现指动植物体表面一层组织,以及包在外面的东西。如“树皮”、“封皮”等等。
其它:如:皮(兽皮——皮肤,表皮——包在外面的东西,封皮);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感情相似的意义。例如:
①“甘”。《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
②“苦”。《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义,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义。
(3)由专名扩大为通名。例如:
①“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之名,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
②“好”,原义指女子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等。
③“中国”,原义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例如:
“秋”。《说文》:“禾谷熟也。”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词义缩小。
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的缩小有以下三类:
(1)词义程度的减弱。例如:
①“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
②“怨”。古义指“恨”的意思。《屈原列传》:“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个“怨”即是古义。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从无怨言”、“任劳任怨”。
③“谢”,由“认错、道歉”转到“感谢”,词义有所减轻。“旦日不可不早来谢项王”。
(2)词义的表示范围的缩小。例如:
①“禽”。原是飞禽走兽的总称。《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这里的“禽”,显然是古义。今义的“禽”,词义范围缩小为专指鸟类。如“家禽”、“飞禽”。
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今义“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③“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称子。现在“子”只指“儿子”。
④“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3)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
①“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如:
《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
《赤壁之战》:“肃劝权召瑜还。”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
②“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指南录〉后序》:“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调任、升职);《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流放)。今义“迁”只剩下“迁移、变换”之义。如“迁居”。
③“让”。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
3.词义的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有以下几种: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例如:
①“币”,古义指礼物。“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②“涕”,古义指眼泪。《促织》:“儿涕而去。”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例如:
①“走”,古义为“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
②“去”,古代指离开某地,现在则指到某地去。“去国怀乡”。“念去去千里烟波”
③“勤”。古义是“辛苦”,与“逸”相对。《肴之战》中“勤而无所,必生悖心”的“勤”就是“辛苦”的意思。今义“勤”已没有它的原义了。转移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
(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例如:
“慢”古义是“怠慢”的意思。今义的“慢”是速度缓慢,与“快”相对。古今词义的范围,从心理活动转移到动作方面来。
(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产生转移。例如:
①“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即是古义。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②“假”。古义指“借”的意思,属动词。《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假”即是古义。后来“假”逐渐转移为“假期”和“真假”的“假”,不仅古义消失了,词性也由原来的动词转移为现在的名词或形容词。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
“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
“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
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下边几种:
(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例如:
①“明哲保身”,源出《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词义由“褒”变“贬”。
②“衣冠禽兽”,原指官司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在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牲一样的人。
(2)贬义词变化为褒义词。例如:
“乖”。古义指偏执、不驯服。《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即是古义。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
(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例如:
①“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
②“祥”。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即是古义吉凶预兆的意思。今义多指吉兆,如“吉祥”。
7.名称说法的改变。例如:
“足”改称”脚”,“甘“改称“甜”,“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寡”改称“少”等。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例如:
“前”变为“前面”,“敌”变为“敌人”等。
随堂练习: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②
③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②
③
④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②
③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练习5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②(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②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练习1.
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阿姨: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亲戚: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练习2.
练习3.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颜色
秋天
春秋
练习4.
练习5.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教后记: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古今异义词是文言实词复习的重点,要注意整理课本中出现的常见的重要的古今异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