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字的用法与辨析例举
(2011-05-19 08:32: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研笔记 |
一、用作动词。读作“Y ”,在课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2、译作“给予”“授予”
此外,“与”用作动词,还有另外几种意思,而课本上没有涉及。如:
1、译作“参与”“参加”则读Y
2、译作“赞成”“赞同”读作“Y ”
3、译作“帮助”
二、用作介词,引出施动者发出的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种用法:
1、相当于“跟”“同”。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怀王与诸将约。《鸿门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2、相当于
需要注意的是,当“与”作介词时,后面的代词往往省略。如: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三、用作连词,连接两个词或短语,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连词“和”。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季氏将伐颛臾》
四、用在句末,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吗,吧,啊,呢”。可读作“Y ”。例: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如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五、另有固定搭配形式,“与……孰”“孰与”“……,与……。”,可译作“与……相比,哪一个更……”,如: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
要准确把握“与”的意义和用法,还必须正确区分“与”在句子中的词性。
1、“与”在句子中用作动词还是介词,主要看“与”是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之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还是在句子中做谓语。句中若有一个动词,则 要考虑它可能是介词,若无动词,则要考虑它是动词。如:
与子颖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有动词“坐”则与是介词。
与斗卮酒。《鸿门宴》没有动词则是充当动词。
2、“与”在句子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1)从句子的意思来看。如:“怀王与诸将约”《鸿门宴》一句中,从上下文考虑,应为怀王“跟”诸将约,因而“与”是介词。
(2)从句子结构看,连词可互换次序而介词则不能。如:
六国与秦皆诸侯——秦与六国皆诸侯,互换位置,语义是没有变化的,则是连词。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则不能调换次序,否则语义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