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日昆虫 与美女

(2009-07-20 13:36:59)
标签:

休闲

2009年7月17日橙周刊策划《夏日昆虫》

夏日昆虫 <wbr>与美女

一虫一世界
·张扬·

    像往常一样,31岁的生物学者付新华,在6月份的一天,孤独而倔强地跋涉在深山里。在过去的9年里,他做着一件旁人看起来枯燥无味,而且匪夷所思的事情:寻找萤火虫。
    不惑之年的诗人李元胜,喜欢摄影,而他的镜头总是离昆虫那么近距离,他的《昆虫美》,跟他的诗歌作品一样,有着恬静、优雅和神秘的气息。
    1915年10月,92岁高龄的法布尔,逝世前,看到阳光下飞舞的小虫子,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无比留恋地说:希望来世还能研究你们……他与昆虫共舞了30年,完成了经典著作《昆虫记》,死后葬在自己心爱的荒石园,长年与昆虫为伴了。
    生命从来不是孤立的。有昆虫在,即有它们的知音在。
    进入伏天后,知了的鸣叫如热浪一样,袭而不绝;夜晚,城区鲜见萤火虫飞舞的身影和闪烁的光亮。记忆中,一只拖着长丝的虫子,突然就从柳树上吊了下来,在眼前晃来晃去;暴雨就要来临了,一群孩子欢蹦乱跳,举着网兜逮捕低空飞翔的蜻蜓;虫声四起中,露水濡湿了蚊帐,梦乡酣然而悠长。这些童年的记忆,现在的孩子恐难再有。而文学作品中的昆虫意象,也随着环境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淡薄。
    虫江湖自有其循环的系统,而我们,与它们乃至一切生物保持亲近的关系,不仅增添知识、情趣,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和情怀变得深阔辽远一些吧。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曾推出了策划《环城公园植物手册》、《合肥观鸟手册》,现在,又做了这样一期昆虫图谱。所列当然有限。(题图摄影:王士龙)

 

夏日昆虫 <wbr>与美女

◆本期策划执行:张扬  实习生 李敏
◆本期策划昆虫图片主摄:王士龙
◆本期策划友情拍摄:西楚 江胜 李元胜 许方 郑廷珍
◆本期策划网络支持:安徽摄影家网
◆本期策划昆虫知识指导: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安徽省昆虫学会秘书长李桂亭


B03版


中华獠(蝉)
 类别:同翅目,蝉科。约1500种。
 俗名:知了、黑老哇哇。
 形态:体长2~5公分,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雄蝉近腹的基部有鼓膜,震动膜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
 习性:多分布热带,栖于沙漠、草原和森林。卵常产在木质组织内,若虫一孵出即钻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一般经5次蜕皮,需几年才能成熟。蝉虽不算害虫,但雌虫数量多时,产卵行为会损坏树苗。除每年仲夏出现的三伏蝉外,还有周期蝉。最著名的周期蝉有17年蝉和13年蝉(魔蝉属),隔一定时间在一定地区大发生一次。有些种从鸣声、行为和形态上较易鉴别。每个种的雄蝉发出3种不同的鸣声:集合声,受每日天气变动和其他雄蝉鸣声的调节;交配前的求偶声;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厉鸣声。危害梨、枣、苹果、杏、李、桃、樱桃、桑和葡萄等果树,以及柳、槐、杨、榆等多种树木。

 


沫蝉
 类别:同翅目,沫蝉科。亦称吹沫虫、鹃唾虫。常见的沫蝉有红纹沫蝉和小红斑沫蝉。目前已知约2000种。
形态:小型,长度很少超过1.5公分。后足胫节有1~2个侧刺,有2横列端刺。后足基节短而呈锥状。 颜色都很朴素,生活在植物叶片上,保护色良好所以不容易发现。它常分泌一种泡沫状物,用来保护自己不至于干燥及免受天敌侵害,所以又称为吹泡虫。
习性:沫蝉栖息地十分广泛。危害柳和松树。生态学家发现,沫蝉后腿内存在有大量的肌肉,就像一个弹弓,可以在一毫秒时间内释放出储存在肌肉里的能量,跳跃到70厘米的高处,这相当于人跳200米那么高。相对于自身长度而言,沫蝉的跳跃高度已经超过了先前人们普遍认同的昆虫界的跳高冠军跳蚤。

 


大青叶蝉
 类别:同翅目,叶蝉科。
别名:青大叶蝉、大浮尘子、菜蚱蜢、尿壶几等。
形态:成虫青绿色,其中头部、前 胸背板及小盾片淡黄绿色;头的前方有分为两半的褐色皱纹区,接近后缘处有一对不规则的长形黑地。前胸背板的后半呈深绿色。前翅绿色并有青蓝色光泽,前缘色淡,端部透明,翅脉黄褐色,具有淡黑色窄边。后翅烟黑半透明,足橙黄色,前、中足的跗爪及后足腔节内侧有黑色细纹,后足排状刺的基部为黑色。
 习性:成虫或若虫均喜弹跳,均以刺吸式口器吸吮寄主汁液。可传播多种植物病毒,为害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等。若虫喜群栖,成虫趋光性强。

 

 

斑衣蜡蝉
 类别:同翅目,蜡蝉科。
形态:成虫体长14~20毫米,全身灰褐色;前翅革质,基部约三分之二为淡褐色,翅面具有20个左右的黑点;端部约三分之一为深褐色;后翅膜质,基部鲜红色,具有7~8个黑点;端部黑色。体翅表面附有白色蜡粉。头角向上卷起,呈短角突起。若虫体形似成虫,初孵时白色,后变为黑色,体有许多小白斑,一至三龄为黑色斑点,四龄体背呈红色,具有黑白相间的斑点
习性:危害樱、梅、珍珠梅、海棠、桃、葡萄、石榴等花木,特别喜欢臭椿。成、若虫均具有群栖性,飞翔力较弱,但善于跳跃。栖息时头翘起,有时可见数十头群集在新梢上,排列成一条直线。

 

 

蜡蝉
 类别:同翅目几个昆虫科的统称。本科成员有多种名称,如樗鸡、光蝉、叶蝉等。
形态:虫体额部延长,发亮易于辨认。有些种类体上覆有粉状物质或蜡质丝状物。
习性:吃植物汁液并分泌蜜露(消化的副产物)。体长1公分(气候凉爽地区)~5公分(热带地区)。危害梨、枣、苹果、杏、李、桃、樱桃、桑和葡萄等果树,以及柳、槐、杨、榆等多种树木。

 


网翅蝉
 类别:同翅目,蝉科。
形态:分布于四川、重庆等地。非常艳丽的蝉,体长40mm,翅展100mm;体黑色,复眼红色;前胸前缘为暗黄色带,后缘也为暗黄色;中胸中部带有两个大型黄褐色角状斑;腹部多有白色蜡粉;前翅赭色,翅脉绿色,分为两个区;后翅橙黄色为主。
习性:栖于植被环境非常好的林区。

 

 


透翅疏广蜡蝉
类别:同翅目,广翅蜡蝉科。
形态:翅展33mm,透明。
习性:停歇时,翅膀展开,善跳跃。

 


寻 虫 
关于昆虫,陆陆续续地积累了一些图片。为了增添一些种类,7月的一天早上,6点钟,与摄影记者王士龙赶到大蜀山脚下的一个池塘边。池塘的周围已经变了模样,一年前,这里还没有种上草,现在园林化了,昆虫寄生的环境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聚集了,也不知道它们到哪里寻觅安生的地方了。
另外一个地方也是这样,推土机正在推土,池塘狭小,水边的杨柳上没见到一只天牛。
与摄影师商量后,便向科学岛附近搜寻。在一片布满水沟、长满野草的菜地,终于发现了许多虫子。早晨的虫子看起来比较安静,摄影师用微距镜头贴近了拍,多数虫子也不惊飞,不像蟋蟀,一蹦三跳的。这里的蟋蟀屡见不鲜,大部分还是若虫。昆虫的世界充满了奇妙,蟋蟀好斗,也总是独来独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而螳螂不完全是捕蝉为食的,还吃同类。我们所找到的这一片菜地,可能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有的虫子吃草吃菜,而别的虫子则专吃它们。摄影师越拍越兴奋,因为有的小虫子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拍后放大了一看,其颜色鲜艳无比,形态更是好玩有趣。至于是害虫还是益虫,都在其次了。有的虫子也比较警觉,拍的时候,就见尾部喷出一种液体,不知道是不是防御的措施。
蝴蝶特别“花心”,总是飞来飞去,难以持久地停留在花花草草上,拍的时候费力不小。昆虫的拍摄确实需要足够的耐心,常常是,一只虫子要拍上一二十分钟。一个上午很快就过去了,中午时分,在科学岛的大片林木中,我们找来找去,发现了不少蝉蜕,大多附在树根部。蝉的幼虫从树枝上落到地面后,钻入地下,进行蜕化,生活若干年后,向地面上移动,然后羽化成形。意外的是,最后还是拍到了几只透翅疏广蜡蝉,个头小,翅膀看上去呈半透明状,比较可爱。
 下午4点多的时候,我们往环城公园而行,一只猎蝽叮在衣服上,也成了镜头中的“猎物”。在环城公园转悠的时候,几只灰喜鹊不停地叫嚷着,而我们发现的昆虫并不多,大概是怕热纳凉去了吧。有趣的是,晚上摄影师回到家中,一只蟋蟀蹦了出来,不知何时钻进他的包中。
随后,我们将拍摄的几组昆虫图片送到安农大。安农大的昆虫研究专家李桂亭说,因为地理、气候的缘故,安徽的珍稀昆虫并不多。曾有人提议在合肥建一个蝴蝶观光游览园,实际上这个投入很大,也很难实施。目前昆虫学主要有两大类:基础昆虫学和应用昆虫学。而他们主要从事应用昆虫学教学,学校也建有昆虫标本室。李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昆虫种类区分的常识与细节,比如蝶类与蛾类,可以通过它们的触角、翅膀等来辨别,前者的触角是棒状,后者呈鹅毛状等。还比如,白天活动的按蚊大多黑白相间,晚上活动的多是灰色的,等等。

 


B04版

 

夏日昆虫 <wbr>与美女

蜻蜓
类别:蜻蜓目,差翅亚目。约有5000余种,在我国约300种,最常见的蜻蜓有3种:碧伟蜓、黄蜓和豆娘,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中型和小型蜻蜓。
形态: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头部可灵活转动,复眼1对,约占头部的1/2,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动物。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
习性:蜻蜓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是少数在民间文学及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昆虫之一。

六斑曲缘蜻 

类别:差翅亚目,蜻科。
形态:体长20mm,翅展42mm。
习性:分布于江西、四川、云南、海南、广东等地。

豆娘

类别:蜻蜓目,属翅亚目昆虫的通称。种类多。全世界约有2800种。
形态:眼向两侧突出,翅具柄。翅狭,膜质,翅脉网状,静止时翅沿身体纵轴垂直地立于背上,体纤细,飞行力弱。若虫生活于水中,腹部末端有3片叶状的结构,称为鳃,用以呼吸,又有鱼尾似的作用。
习性:细长且软弱的飞行昆虫,类似小型的蜻蜓。交配时,通常会一前一后地飞行。它们将卵产在水中,而幼虫会有鳃状构造以利呼吸。交配时常排列成串而飞。民间传说豆娘会照顾病蛇至其痊愈,故豆娘有时称为“蛇医”。这是一类极美的益虫,国外有些昆虫爱好者对其痴迷的程度甚至超过了蝴蝶。


 类别:属双翅目。全世界已知10000余种,我国记录有1600余种。
形态:成虫体长4~l4mm。一类体呈暗灰、黑灰、黄褐、暗褐等色,另一类多呈蓝绿、青、紫等金属光泽。全身被有鬃毛。头部近半球形。复眼大,通常雄蝇两眼间距离较窄或相接,雌蝇较宽,或雌雄复眼距离区别甚微,或无区别。头顶有3个排成三角形的单眼。前、后胸退化,中胸特别发达。腹部圆筒形,末端尖圆。
习性:成虫羽化1~2天后进行交配,一般一生仅交配1次,数日后雌虫产卵。蝇类的活动、栖息场所因种类而异。大多数蝇类在白天活动,夜间常栖息在白天活动的场所。蝇善飞翔,通常以孳生地为中心的100~200m半径范围内活动觅食。

麻蝇
 类别:双翅目,麻蝇科。
形态:胸部灰色而带淡黑条纹,腹部有淡灰和深灰格子花纹。
习性:多分布于热带。多为腐食性,雌体将幼虫(而不是卵)产在腐肉上。有的寄生于昆虫。有的麻蝇生活于瓶子草中,食掉入的昆虫。

丽蝇
 类别:双翅目,丽蝇科。全世界已知约1000多种,中国已知约150多种。
形态:成虫体中型到大型,体色变化很大,多数呈青、绿、蓝、褐等金属光泽,少数种类底色黑,覆淡色粉被。
习性:飞行时发声。幼虫食腐败的肉,有时栖于伤口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利用消毒过的丽蝇幼虫放在伤口上以除去腐败组织。

食蚜蝇
 类别:双翅目食蚜蝇科的通称。全世界已知5000种,其中分布于新热带界的种类最多。中国已知300余种。
      别名:花蝇。
形态:有黄色斑纹,形似黄蜂或蜜蜂,但不螫人。与其他蝇的区别,在于翅上有与第4纵脉平行的一条假脉。有的形小而细瘦;有的形大,似熊蜂,黄黑相间,多毛。
习性:食蚜蝇成虫早春出现,春夏季盛发,性喜阳光,常飞舞花间草丛或芳香植物上,取食花粉、花蜜,并传播花粉,时或吸取树汁。成虫飞翔力强,常有各种拟态。是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蝉、蓟马、鳞翅目小幼虫等的有效天敌。


 玉带食蚜蝇
 类别:食蚜蝇科。目前已知约6000种共200属的食蚜蝇,除了南极洲外,各大洲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形态:似蜂,但仅有一对翅膀。
习性:它们经常会停留在花朵上,成年的食蚜蝇主要吃花蜜及花粉,而幼虫则吃不同种类的食物。


石蝇
 类别:全世界已知16科2300多种。亦叫石蝼。
形态:触角长,咀嚼口器不发达;膜翅两对,后翅一般较前翅宽而短,静止时折成扇状。翅虽发达,但不善飞行。体灰、黑或褐色,与其环境相称。
习性:若虫的寿命1~4年,成虫仅活数周。成虫多不取食,少数种类可危害农作物和果树。稚虫大多生活在通气良好的水域中,以水中的蚊类幼虫、小型动物以及植物碎片、藻类等为食,对维持生态平衡及水体净化具有一定作用。

 


B05版

夏日昆虫 <wbr>与美女

灰蝶
 类别:鳞翅目,灰蝶科。
形态:均为中型或小型蝶类,敏捷,纤细。雄蝶前翅表面色泽艳丽且显萤光,雌雄蝶翅的下表面均有斑点或条纹,后翅常有假眼斑及尾带,藉以骗捕食者。
习性:食物包括树和灌丛,尤喜食一年生豆科植物。某些种类的幼虫为肉食性,吃蚜虫或蚂蚁的幼虫。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反应灵敏。

红翅尖粉蝶
 类别:粉蝶科
形态:红翅尖粉蝶翅展60~70mm,翅面赭石色到深红色,雄蝶前翅顶角部分呈暗褐色,雌蝶前翅中域从前缘中部到臀角有1条不规则褐色带纹,翅反面为淡赭石色,前翅中室后方为桔红色。
习性:该种多见于热带的丛林,雄蝶常栖息在溪流边,灌木旁,飞翔迅速,雌蝶很少见到。云南西双版纳较多。

豹纹蛱蝶
分类:鳞翅目,蛱蝶科。又名豹斑蝶。
形态:翅面桔黄色,有黑色斑纹和条纹。前翅中室有4条横线(中室端条纹)。翅展40~50mm。翅里淡褐色,有些斑纹带红褐色,外绿带紫色。前翅后缘有2黑斑(外大内小)。后翅中域有类似眼纹的黑斑列。
习性:此蝶随气候变化而有迁飞的趋向。幼虫以垂柳等植物为食。还可为害栽培植物。

 

菜粉蝶
 类别:鳞翅目,粉蝶科。粉蝶科共1000多种,除白粉蝶外,还有黄蝶和橙尖粉蝶两类,世界性分布。
别名:白蝴蝶、粉蝶、菜白蝶、菜青虫(幼虫名)、菜青虫。
形态:成虫身体长15~20毫米,头、胸、背部为灰黑色,腹部白色。翼展45-55毫米,翅膀上面为白色,下面为淡黄色,前翅顶角和翅基为灰黑色,翅膀表面呈被粉状。雌蝶前翅上有两个黑斑,雄蝶只有一个。
习性: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花椰菜、油菜等。


凤蝶
 分类:鳞翅目,凤蝶科。仅凤蝶,全世界多达850余种,我国约有近百种。
形态:在蝴蝶家族之中,凤蝶是当之无愧的最美丽的一个品种。口器特化成虹吸式口器,平时呈螺旋状卷曲,吮吸花蜜时可伸直。
习性:凤蝶在产卵时,一边飞一边用触角探测,测到合适的植物就落到叶子上,用能分辨气味的前足触摸,弄清它是否是芸香科植物。如果发觉气味不对,它绝不在这里产卵。
据介绍,凤蝶当中珍稀品种中华虎凤蝶,为西双版纳和陕西华山特产,目前已经人工养殖成功,而采自自然界的该品种一对标本售价在4000美元。

 

弄蝶
 类别:鳞翅目,弄蝶科。全球分布,近3000种。
形态:体小,肥短,飞行快速如跳跃。有的认为弄蝶介乎蝶与蛾之间。成虫的头和身体似蛾,但静止时前翅多数像蝶那样上举。触角似蝶,棍棒状,但多数末端呈细钩状。翅肌强大,飞行速度每小时达32公里。
习性:幼虫以豆类及禾草类植物为食,常将叶子卷折结网,并在里边生活。在丝质茧或丝、叶交织成的薄茧内化蛹。

 

蛱蝶
 分类:鳞翅目蛱蝶科。亦称四足蝶。全世界约有5000个物种,属于中大型的蝴蝶。
形态:前足退化,通常多毛,状似毛刷,因它们只有4条具有机能(或能行走)的腿,故称四足蝶。多数幼虫色泽鲜艳,有瘤状突角或分枝的刺。蛹裸露,头朝下倒挂。
习性:幼虫摄食荨麻科之水麻、木苎麻、冷清草、水鸡油等植物,有群集性;成虫除冬季外皆有发现,飞行缓慢,喜爱吸食腐熟水果或湿地水分。

 

枯叶蛱蝶
 分类:鳞翅目。本种数量不多。
形态:翅面褐色或紫褐色,有藏蓝色或蓝色光泽。翅腹面枯叶色,静息时从前翅顶角至后翅臀角有一连贯的明显的深褐色纵线纹,纵纹两侧有几条斜线纹,极似叶脉。该蝶为世界著名拟态昆虫,为所有蝴蝶爱好者所收藏。
习性:在森林中飞翔,色泽艳丽,忽然静止,停息树干,树枝上则嘎然不见踪影,实乃静立时,翅竖立于背,全然一片枯叶而觉察不到所至。成蝶飞高且速,加之拟态不易捕获。


◎链接
【昆虫种类与数量】
昆虫通常是指中小型到极微小的无脊椎生物,它是节肢动物的最主要成员之一。昆虫最大的特征就是身体可分为三个不同区段:头、胸和腹。它们有六足脚,而且通常有两对翅膀贴附于胸部。
据研究,全世界的昆虫可能有1000万种,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目前命名的昆虫种类将近100万种,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2/3~3/4。在已定名的昆虫中,鞘翅目(甲虫)就有35万种之多,其中象甲科最大,包括6万多种,是哺乳动物的10倍。鳞翅目(蝶与蛾)次之,有约20万种。膜翅目(蜂、蚁)和双翅目(蚊、蝇)都在15万种左右。
【何为若虫】
 指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体,生活在陆地上的叫若虫,生活在水里的叫稚虫,昆虫从卵里孵化到发育成熟,中间经过多次形态的变化,即昆虫的变态。 
【蜘蛛不是昆虫】 
根据昆虫的定义可知,蜘蛛、蝎子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段,还长着8条腿,所以不是昆虫。蜈蚣、马陆的腿就更多了,几乎每一环节(体节)上都有1~2对足,当然就更不是昆虫了。

 

B06版

夏日昆虫 <wbr>与美女


红蝽
 类别:异翅目,红蝽科。全世界约有300种。
形态:体卵圆形,有些种分为有翅和无翅两型。它们没有单眼。成熟的红蝽长9~13毫米。在常见的红蝽种类里,其翅膀有着亮红色和黑色的花纹。另外,其颜色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红蝽的发育过程中(其间幼虫会五次蜕皮),翅膀的颜色也可以改变。
习性: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群居性。红蝽是植食性的,主要吃落了的锦葵属植物,如椴树的种子。但有时候红蝽也会袭击其他昆虫或者吃昆虫的尸体。红蝽并不会对植物构成伤害。

 

负子蝽
 类别:异翅目,负子蝽科,水生昆虫。目前已知约100种。
 形态:体宽扁。常悬浮在池塘或湖泊的静水中,腹部末端穿出水面,卵圆形的褐色虫体悬挂在水里。前足适于捕食,后足扁,桨状,能划水。
 习性:捕食昆虫、蝾螈、蝌蚪、螺、小鱼。有趋光性,也称为电光蝽。受惊时有假死习性,有的从肛门射出臭液。

 


猎蝽
 类别:异翅目,猎蝽科。世界性分布,约4000种。
 形态:头窄,头后有细窄颈状构造。喙短,三节,弓形,纳入前胸腹面的纵沟内,以吮吸其他动物体液。
习性:多数生活在户外,捕食其他昆虫,但有的吸哺乳类包括人的血液,并传播疾病。

 


蝽象
 类别:半翅目科昆虫的总称。中国已知约500 种。
俗称:放屁虫、臭板虫、臭大姐等。
形态:此类昆虫有臭腺孔,能分泌臭液,在空气中挥发成臭气。
习性:多数种类植食性。成虫、若虫将针状口器插入嫩枝、幼茎、花果和叶片组织内,吸食汁液,造成植株生长缓滞,枝叶萎缩,甚至花果脱落;小部分种类是肉食性,以鳞翅目、鞘翅目的幼虫和同翅目的成虫与若虫为猎捕对象。

 

 

蚂蚁
 类别:膜翅目,蚁科。种类很多,目前约为11700种。
形态:一般体小,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
 习性:多在地下做窝成群住着。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最强的生物。蚂蚁的寿命很长,工蚁可生存几星期至7年,蚁后则可存活十几年或几十年。

 

 

赤条蝽
   类别:半翅目,蝽科。
 形态:成虫长椭圆形。体表粗糙,有密集刻点。全体红褐色,其上有黑色条纹,纵贯全长。头部有2条黑纹。触角5节,喙黑色,基部隆起。前胸背板较宽大,两侧中间向外突,略似菱形,后缘平直,其上有6条黑色纵纹。成虫及若虫的臭腺发达。遇敌时即放出臭气。
习性:成虫白天活动,多产卵于叶片和嫩荚上。为害胡萝卜、白菜、洋葱、栎、榆等。

 

 

麻皮蝽象
 类别:半翅目。中国已知约500 种。
 形态:此类昆虫有臭腺孔,能分泌臭液,在空气中挥发成臭气,所以又有放屁虫、臭板虫、臭大姐等俗名。
 习性:多数种类植食性。成虫、若虫将针状口器插入嫩枝、幼茎、花果和叶片组织内,吸食汁液,造成植株生长缓滞,枝叶萎缩,甚至花果脱落;小部分种类是肉食性。除了麻皮蝽象,中国常见的种类如稻黑蝽、稻褐蝽、稻绿蝽、稻小赤曼蝽,主要为害水稻;荔蝽、硕蝽、茶翅蝽,主要为害果树;菜蝽、短角瓜蝽、细角瓜蝽,主要为害瓜、菜。另外,如疣蝽、厉蝽等,则以猎捕其他软体昆虫为食。

 

星天牛
 类别:鞘翅目,天牛科。
 俗名:花角虫、水牛娘、铁炮虫、倒根虫、柳天牛、白星天牛等。
 形态:星天牛体翅黑色,每鞘翅有多个白点。体长26~37mm。体色为亮黑色;前胸背板左右各有一枚白点;翅鞘散生许多白点,白点大小个体差异颇大。
 习性:星天牛不怎么好动。成虫夜晚偶有趋光性;幼虫危害柑橘、柳树等植物,同时星天牛的幼虫还是一味中药,可治疗热病、咽痛、惊风、营养不良及心脏病等疾患。

 


桑天牛
 类别:鞘翅目,天牛科。
形态:成虫体黑褐色,密生暗黄色细绒毛;触角鞭状;第1、2节黑色,其余各节灰白色,端部黑色;鞘翅基部密生黑瘤突,肩角有黑刺一个。
 习性:成虫喜食桑、构树等嫩枝皮,幼虫为害杨树等。白天取食,夜间产卵。每晚自8时半至次晨4时半左右产卵,天亮前复飞回白天的栖息木继续取食。

 

缘蝽
 类别:异翅目,缘蝽科。
别名:叶足啄缘蝽、南瓜缘蝽。
形态:成虫体长13~15mm,体狭长,棕黄色。头在复眼前部成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复眼大且向两侧突出,黑色;单眼突起在后头,赭红色。触角4节,前胸背板向前下倾,前缘具领,后缘呈两个弯曲,侧角刺状,表面及胸侧板密布疣点和刻点。头、胸两侧有光滑完整的带状黄色横条斑。后胸腹板后缘极窄,几乎成角状。
习性:成虫和若虫白天极为活泼,早晨和傍晚稍迟钝,阳光强烈时多栖息于寄主叶背。成虫交尾多在上午进行。成虫和若虫均喜欢刺吸花果或豆荚汁液,也可为害嫩茎、嫩叶。

 

 


B07版

夏日昆虫 <wbr>与美女

大蟋蟀若虫
 类别:直翅目,蟋蟀科。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
别名:促织、趋织、吟蛩、蛐蛐儿。
形态: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腔。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
习性: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独立生活,以善鸣好斗著称。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现象屡见不鲜,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他同性,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蟋蟀一般在夏季的8月开始鸣叫,野外通常在20度时鸣叫得最欢,10月下旬气候转冷时即停止鸣叫。


蜾赢
2008年4月 合肥  西楚拍摄
类别:膜翅目,泥蜂科。    
别名:细腰蜂。  
形态:泥蜂族多为黑色,腹部有部分橙色或黄色。一般长2.5公分以上。腹部前端呈杆状。
习性:常见,独栖,捕捉昆虫和蜘蛛时,先用针螫,再用钳状上腭揉捏其颈部使之麻痹,将之封入泥室,并在其体内产一卵。在洞穴中筑巢,为幼虫贮备毛虫。


蜉蝣
 分类:蜉蝣目。目前已知2000多种。
形态:前翅膜质,三角形;后翅小,圆形。有三根长丝状尾须。停歇时翅直立。稚虫水生,咀嚼口器在成体时退化。雄虫成群飞舞以吸引雌虫。
习性: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栖于水溪和池塘中。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成虫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绿尾大蚕蛾

 类别:鳞翅目,大蚕蛾科。又叫水青蛾、燕尾蛾、长尾蛾。
形态:体表具有深厚白色绒毛,翅粉绿色,前翅经前胸紫褐色,翅中央有一眼状斑纹,后翅尾状突起,初产时淡绿色,近孵化灰褐色。蛹体长 45~50mm,赤褐色,额区有一块浅色斑。茧长卵圆形,灰黄或灰褐色。  
习性:该类大蚕蛾的飞行,犹如华丽的舞蹈。在夜色中,在星空中,凭借月光星辉,在高大的乔木树冠之间翩翩然来去。世界性分布。该虫主要危害桤木、乌桕、杨、柳等植物。由于此虫幼虫个体、食叶量大。

天蛾
 类别:鳞翅目,天蛾科昆虫。全球分布,主要在热带。全世界已知1000余种,中国已知约150种。
 别称:蜂鸟蛾。体粗壮。
形态:腹部纺锤状,触角末端成钩状。前翅狭长,后翅较小,翅展5~20公分。飞行迅速,并似鹰般盘旋,故俗名鹰蛾。喙发达,非一般蛾类可比,飞翔力强,经常飞翔于花丛间取蜜。大多数种类夜间活动,少数日间活动。幼虫肥大,圆柱形,光滑,体面多颗粒。
习性:许多种类在吸花蜜时给花(如兰花、矮牵牛花)传粉。有的种类有迁移习性。北美的烟草天蛾和番茄天蛾为害烟草、番茄和马铃薯。天蛾绒茧蜂寄生在其幼虫体内,可用来进行生物防治。


斑蛾
 分类:鳞翅目,斑蛾科。中国已知140种以上。也称林务官蛾。与地榆斑蛾近缘。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形态:成虫颜色常鲜艳夺目。口器发达。翅多数有金属光泽,少数暗淡,身体狭长,有些种类在后翅上具有燕尾形突出,形如蝴蝶。幼虫身体上有毛疣,为害果树和林木,梨星毛虫(又名梨叶斑蛾)的幼虫是中国常见的梨树害虫,幼虫白色有黑星,把梨叶用丝包裹成饺子状,在其中咬食叶片。
习性:成蛾飞翔力弱,仅在阳光下飞动,喜飞翔在花丛间。


萤火虫
类别:鞘翅目,萤科昆虫的通称。全世界约2000种。
形态:小至中型,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前胸背板平坦,常盖住头部。头狭小。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腹部7~8节,末端下方有发光器,能发黄绿色光。
习性: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萤火虫夜间活动,卵、幼虫和蛹也往往能发光,成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幼虫捕食蜗牛和小昆虫为食,成虫仅仅进食一些露水或花粉等。

 


鹿蛾

 类别:鹿蛾科。
 形态:小至中等大蛾类,外形似斑蛾或黄蜂。喙发达,但有时退化,下唇须短而平伸,长而向下弯或向上翻,头小,触角丝状或双栉伏。胸足胫节距短,腹部常具斑点或带。翅面常缺鳞片,形成透明窗;前翅矛形、颇窄,翅顶稍圆,中室为翅长一半多;后翅显著小于前翅。幼虫色泽鲜艳,具有4对腹足、1对臀足,体表常具毛瘤,其上生长毛簇,腹足趾钩半环形;蛹光滑、坚硬、有茧。
习性:鹿蛾多为昼出,常在花丛中飞翔吮吸,休息时翅张开,因为鹿蛾体钝,加上后翅很小,飞翔力弱,人们常可用手去捕捉它们。幼虫为害虫。

 

豆野螟
 类别:鳞翅目,螟蛾科。
别 名:豇豆荚螟、豆卷叶螟等。
形态:成虫灰褐色,前翅烟褐色,自外缘向内有大、中、小透明斑各一块;后翅近外缘1/3面积色泽同前翅,其余部分透明闪光,有不明显的褐色波状线。
习性:豆野螟喜高温潮湿。主要为害豇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蚕豆、菜用大豆等蔬菜。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常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

 

蚜虫
 类别:半翅目,蚜科。目前世界已知约4700余种,中国分布约1100种。
俗称:腻虫、蜜虫等。
形态: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腹部有管状突起(腹管),吸食植物汁液,为植物的大害虫。
习性: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分布很少。不仅阻碍植物生长,形成虫瘿,传布病毒,而且造成花、叶、芽畸形。繁殖迅速。

 

 

B08版

夏日昆虫 <wbr>与美女

黄守瓜
 类别:鞘翅目,叶甲科。
 形态:体长6.5~7mm。体色单纯橙褐色,具亮丽的光泽。上唇栗黑色。复眼、后胸和腹部腹面均呈黑色。触角丝状,约为体长之半,触角间隆起似脊。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2倍,中央有1弯曲深横沟。
 习性:成虫除了冬季外,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地区,为害瓜类的守瓜主要有3种,即黄守瓜、黄足黑守瓜和黑足黑守瓜。黄守瓜食性广泛,几乎为害各种瓜类,受害最烈的是西瓜、南瓜、甜瓜、黄瓜等,也危害十字花科、茄科、豆科、向日葵、柑桔、桃、梨、苹果、朴树和桑树等。黄守瓜成虫、幼虫都能为害。


七星瓢虫
 类别:鞘翅目,瓢虫科。
 俗名:花大姐。
 形态:成虫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半个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一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
 习性:著名的害虫天敌。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称为“活农药”。较少群聚。


绿鳞象甲
 类别:象甲科的一种。又名绿绒象甲,绿鳞象甲,大绿象甲。
 形态:体肥而扁,略呈梭形,黑色,密被均一的蓝绿色鳞片,鳞片的颜色往往因观察角度不同而显示蓝色或绿色。雄虫鳞片间散布银灰色直立柔毛,雌虫散布鳞片状毛。鳞片表面往往附着黄色粉末。部分个体鳞片为褐色,暗铜色,灰色,个别为蓝色。
习性:在中国南方分布广,数量大,食性杂。主要危害柑橘类果树,也危害棉花、小麦等。


猿叶甲
 分类:鞘翅目,叶甲科。猿叶虫包括大猿叶虫和小猿叶虫两种,成虫俗称乌壳虫;幼虫俗称癞虫、弯腰虫。
 形态:成虫为体呈椭圆形,蓝黑色略带光泽的硬壳虫子。大猿叶虫体长约5毫米,鞘翅上刻点排列不规则,后翅发达能飞翔;小猿叶虫体长约3.5毫米,鞘翅上刻点排列规则(每翅刻点8行半),后翅退化不能飞翔。
习性:成幼虫日夜取食,均具假死性。小猿叶虫在南方与大猿叶虫混杂发生。其他习性与大猿叶虫相同。主要危害十字花科的白菜、芥菜、萝卜等蔬菜。

 

二十八星瓢虫
 类别:鞘翅目,瓢虫科。
 别名:马铃薯瓢虫等。
 形态:成虫体均呈半球形,红褐色,全体密生黄褐色细毛,每一鞘翅上有14个黑斑。卵为炮弹形,初产淡黄色,后变黄褐色。
 习性:成虫具假死性,有一定趋光性,畏强光。卵多产在叶背,也有少量产在茎、嫩梢上。幼虫比成虫更畏强光,成、幼虫均有自相残杀及取食卵的习性。影响二十八星瓢虫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夏季高温,28℃以上卵即使孵化也不能发育至成虫。主要为害茄科植物,是马铃薯和茄子的重要害虫。取食后叶片残留表皮,且成许多平行的牙痕。


蜜蜂
 类别:膜翅目,蜜蜂总科的通称。全世界已知约2万种,中国已知约1000种。有产蜜价值并广泛饲养的主要是西方蜜蜂(以意大利蜂为代表)和东方蜜蜂(以中华蜜蜂为代表)。
形态:成虫体被绒毛,足或腹部具有长毛组成的采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是昆虫中独有的特征。
 习性:蜜蜂完全以花为食,包括花粉及花蜜。雄蜂通常寿命不长,不采花粉,亦不负责喂养幼蜂。工蜂负责所有筑巢及贮存食物的工作,而且通常有特殊的结构组织以便于携带花粉。大部分蜜蜂采多种花的花粉。蜜蜂的口部是花粉采集和携带的器具,似乎能适应各种不同种类的花。


胡蜂
 类别:膜翅目,胡蜂科。全世界约有1.5万种,已知5000种以上。分布全世界。令人见而生畏。
俗名:黄蜂。
 形态:触角、翅和跗节橘黄色;体乌黑发亮,有黄条纹和成对的斑点。体壁坚厚,光滑少毛,静止时前翅纵折。为捕食性蜂类。成虫体多呈黑、黄、棕三色相间,或为单一色。
习性:一般气温在12~13℃时,胡蜂出蛰活动,16~18℃时开始筑巢,秋后气温降至6~10℃时越冬。有喜光习性。雨天或风力达3级以上时停止活动。嗜食甜性物质。在500米范围内,胡蜂可明确辨认方向,顺利返巢,超过500米则常迷途忘返。


异色瓢虫
 分类:鞘翅目,瓢虫科。
形态:异色瓢虫体卵圆形。色泽和斑纹变异甚大,大致可分为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鞘翅在7/8处有1条显著横脊,是鉴定该种的重要特征。
习性:捕食同翅目的蚜虫和木虱等昆虫。异色瓢虫称得上是一种“超级杀手”,它能捕食多种蚜虫、蚧虫、木虱、蛾类的卵及小幼虫等,此外它还能捕食其他瓢虫。在我国,曾用异色瓢虫防治松树的大害虫。


叶甲
 类别:鞘翅目,叶甲科。约25000种,分布全球,但集中在热带。
形态:体卵圆形,足短,触角长约为体长之半,体长不到12毫米。
 习性:许多种类为食叶的重要害虫,它们以谷物和观赏植物为食。昆虫体内色素的变换是相当神奇的,有时幼体的颜色会与成虫完全不同。


稻象甲
 类别:鞘翅目,象虫科。
形态:成虫暗褐色,体表密布灰褐色鳞片。头部伸长如象鼻,触角黑褐色,末端膨大,着生在近端部的象鼻嘴上,两翅鞘上各有10条纵沟,下方各有一长形小白斑。
习性:为害水稻、瓜类、番茄等。成虫早晚活动,白天躲在秧田或稻丛基部株间或田埂的草丛中,有假死性和趋光性。

 

 


B09版

夏日昆虫 <wbr>与美女

中华负蝗
 类别:直翅目,蝗科。
 形态:绿色或褐色。头尖削,绿色型自复眼起向斜下有一条粉红纹,与前、中胸背板两侧下缘的粉红纹衔接。
 习性:喜栖于地被多、湿度大、双子叶植物茂密的环境,在灌渠两侧发生多。为害芝麻、麻类等各种蔬菜及药用植物和花卉。

蝗虫
 类别:昆虫纲,蝗科与螽斯科昆虫总称。
 别名:蚱蜢、草螟、 蚱蚂、 蚂蚱。
 形态: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在口内,触角上有嗅觉器。复眼主管视觉,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
习性: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草食性,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

菱蝗
   类别:直翅目。
 形态:具有粗壮善于跳跃的后腿,以躲避敌害。若虫和成虫的外观形态差不多,只是没有翅膀。
习性:平时栖身草丛间,有良好的保护色,若走进草丛里,常可看到受惊弹跳起来的蝗虫。背板成菱形。


螽斯
 分类:直翅目中的1科。世界已知约1万多种,中国现在仅知200多种。
 俗称:蝈蝈、哥哥。
      形态:触角丝状,通常超过体长。栖息于树上的种类常为绿色,无翅的地栖种类通常色暗。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
     习性:喜欢吃瓜果、豆类等。是昆虫“音乐家”中的佼佼者。其鸣声各异,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宛转。


中华稻蝗
 类别:直翅目,蝗科。
 形态: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经前胸背板两侧,直达前翅基部。前胸腹板有1锥形瘤状突起。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末端。
 习性:中华稻蝗每年发生一代,以受精卵越冬。卵在5月上旬开始孵化,跳蝻蜕皮5次,至7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再经半月,雌雄开始交配。中华稻蝗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甘蔗和豆类等多种农作物。

 

按蚊
  类别:双翅目,蚊科。
 形态:体多呈灰色,翅有黑白花斑,刺吸式口器。静止时腹部翘起,与停落面成一角度。雌虫吸取人、畜的血,传播疟疾和丝虫病等,又称疟蚊。
 习性:幼虫多喜在有水草、阳光照射的天然清水中孳生;成蚊多分散躲在室外洞穴中,部分在居室、畜舍内越冬。按蚊多白天活动。


大蚊
 类别:双翅目,大蚊科。
别名:空中长脚爷叔。
形态:大蚊看来像巨型的蚊子,但是将近6000种之中,没有一种是叮人或叮其他动物的。灰褐色至黑色。头大,无单眼。
习性:陆生、水生或半水生。在稻丛中常见到大蚊的成虫用前足抓住叶片,后面的两对足伸得直直的垂吊着,摇摇晃晃的像在荡秋千。


中华螳螂若虫
  类别:螳螂科。已知2200多种。
 形态:头部宽阔如马首,前足形似弯月刀,静时好像在祈祷,动时迅猛如虎跑。螳螂头大,三角形;口器咀嚼式;触角长,形状各异,多为丝状,少数为念珠状或其他。
习性: 成虫与若虫均为捕食性,以其他昆虫及小动物为食,是著名的天敌昆虫。

 

水黾
 类别:水生半翅目类昆虫。
 形态:有6条细长的腿,足上有纤毛。水黾的种类不同,大小也不一样,一只中等大小的水黾重约30毫克。水黾不但对人类无害,反而能捕杀害虫或成为鱼类的食饵。
 习性:被喻为“池塘中的溜冰者”。常见于湖水、池塘、水田等,可在水面划行。水黾的高明之处是,既不会划破水面,也不会浸湿自己的腿。


◎它们不是昆虫
西瓜虫
 类别: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等足目,鼠妇科。西瓜虫虽带有虫的名字,却非昆虫。
 别名:鼠妇,俗称潮虫。
 形态:长椭圆,共13节,灰褐色,头部具1对线状触角;胸部8节,各节具1对足。
 习性:生活在潮湿的陆地。有假死性。在遇到阻挡物时,按照左右左右左右依次顺序绕过障碍。


蜗牛
 类别: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大蜗牛科。
 形态: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有25600颗牙齿。
 习性:蜗牛一般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在植物丛中躲避太阳直晒。


马陆
 类别:节肢动物门,多是纲。
 形态:双体节,除头节无足,头节后的3个体节每节有一对足外,其他体节每节有2对足,足总数可达200对。
 别名:千足虫。
 习性:喜阴湿。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


蜘蛛
 类别:蛛形纲 ,蜘蛛目。据文献记载,全世界的蜘蛛已知约有4万种,中国记载约3000种。
形态:身体分头胸部(前体)和腹部(后体)两部分。头胸部覆以背甲和胸板。头胸部有附肢6对。
 习性:除南极洲以外,全世界分布。适应性强,陆、空都有蜘蛛的踪迹。

 

 

 

夏日昆虫 <wbr>与美女

 

夏日昆虫 <wbr>与美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