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这本书是安徽商报《橙周刊》几年来文化报道的一次精编。它既是一次对安徽文化叩问、探求的集结,也是为安徽文化做的又一件有益工作。在此谨表祝贺和谢意。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这一独特的地理风貌,形成了安徽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大区域文化。它们共同凝聚、锻造了源远流长、丰富璀璨的安徽文化。
安徽历史悠久。繁昌县人字洞发现了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和县龙潭洞发现的“和县猿人”遗址距今三、四十万年;巢湖早期智人、水阳江流域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以及含山县凌家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安徽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安徽名人辈出。自古以来,江淮大地孕育了灿若星河的大师和名人。神医华佗,编纂《淮南子》的刘安,活字印刷发明人毕升;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庄子,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氏父子,宋诗杰出代表人物梅尧臣,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京剧鼻祖程长庚,大教育家陶行知,国画大师黄宾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管仲,北宋“青天”包拯,明太祖朱元璋等等……翻开史册,每个朝代都有安徽精英的身影,都有安徽人创造的惊人业绩,都有安徽文化的创造和奉献。
安徽文化灿烂。在中国文化史上,道教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文派等都出自安徽,各领风骚。徽剧、黄梅戏、花鼓灯、庐剧、泗州戏等古老的戏曲艺术天下闻名。特别是徽州文化、以“徽学”名世,涵盖文、史、哲、经、艺、医、科诸多领域,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推动安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优势所在。它的内在精神和特质,是值得大力挖掘和弘扬的。
安徽商报创办以来,一直着力在安徽文化的宣传上进行探索,以传承地方特色、弘扬安徽文化为己任,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以“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时尚”为主旨的《橙周刊》创刊以来,将视野朝向安徽区域文化,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的力作,角度新颖,非常出彩、非常好看,赢得了方方面面的好评。一个都市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应该大力提倡和支持。这些文化报道与策划,不但对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有帮助,也提醒文化主管部门要做好地方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利于全省文化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安徽文化,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我们应该对安徽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要更明白我们肩上的责任和义务。
是为序。
杨果
二OO八年一月二十九日(作者系安徽省文化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