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的投资在市场下跌时遭受损失,这时候,天遂人愿,市场转好了。是把赚了的钱落袋为安,留着没有获利地静等时机呢?还是汰弱留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大多数人的选择会是前者。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的常态心理是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面对确信有赚钱的机会时,多数投资者就把自己刚刚赚钱的股票抛了,而当自己买的股票股价已经折半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坚守,那份执著比恋爱时还要强烈。
我们都有类似的体验,考试的时候,如果第一选择就是错的,不会觉得那么难受;如果第一选择是对的,后来改成错的了,就会特别难受,因为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也就是说当我被动地没做事的时候,我觉得错了也就错了,我认了;但当我主动把对的改错了,那简直不能原谅自己,我怎么这么傻,与胜利失之交臂。
经常听人说,本来想在收盘前抛掉股票的,结果因为开会或者别的什么事儿就没卖出去。把没采取卖出的行动的原因归结为因这事那事给耽误了,其实本质上是对自己没自信。比如说当时估计只有50%的把握,因为它发生了,成为一种事实,然后现在用100%的结果去验证那50%的猜测,而且在进行50%猜测的时候是有风险的,这明明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哈!我们是我们自己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我们的理智更像自己,还是情绪更像自己?
举一个投资股票的例子。您花了10块钱买了一只股票,结果您12块钱卖掉了,而刚刚卖掉的时候,它又涨了2块,于是痛不欲生。如果您花了10块钱买的,同样也是12块钱卖的,在刚刚卖掉的时候,跌了2块钱,于是就
喜笑颜开了。而实际上,这个效果对您来讲是一样的,都赚了20%,但是心里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买任何东西,比如买房子,买之前跟买之后也是不一样的。买房子之前,永远觉得房子是贵的,怎么老这么贵,于是老得推迟买,越推迟买越后悔。但是一旦买完房子之后,却又老嫌房价低,怎么还不涨。买股票也是这样,买完了这只股票,就恨不得它天天在涨。
是谁让我们亏了钱?这是一个问题。这个市场是由人组成的,了解一点行为金融学,让我们对自己对别人多一些了解,也许可以少亏一些钱,或至少亏得更明白一些。
以上内容节选自我的新书《我最想要的理财书》,更多的精彩等待着您去挖掘,敬请关注8月8日下午2:30在天津图书大厦的签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