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经电视的尴尬与机遇——李南在两岸三地财经新闻高层论坛上的演讲

(2007-06-13 10:25:15)
分类: ★编导预告★

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做这种演讲了,我记得上一次是在学校里参加演讲比赛时。

因为我做主持人,所以每一次我都觉得自己这种劳动投入产出比非常高,我说一分钟,嘉宾说半小时。今天上午也是刚主持了中国私募基金的论坛,咱们这个活动其实很晚才定下来,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站在这里,因为我跟嘉宾相比没有理论的东西,因为我学的是经济,对财经新闻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是做的时间比较久一点。那么今天为什么还要来?我跟王院长聊了之后,更坚定了我自己的信心,我来对了。我想做一个广告,我想为我们的节目做一个广告,因为中国太缺财经记者了。如果说找记者难,找财经记者更难,找一个合格、成熟的财经记者就是难上加难。我特别希望有很多同学毕业后,哪怕还没有毕业,也可以到《财富中国》见习和实习,我希望给大家介绍《财富中国》的情况。谢谢大家。

实际上,我自己已经做了十年的财经电视,如果说财经媒体那做11年了,因为有一年在做广播。做财经电视最早是做现场记者,当时我在湖南,那时,全国没有什么财经电视节目,有的只是非常简单的比如说证券节目,形式非常简单。当时我们做的时候,是全天四档直播,每档是30分钟。我当时是在湖南长沙一个电影院改造的证券营业厅,一个玻璃房子里,在那里做现场直播。那时刘连喜是当时中央二套的主任,他说你不要做梦,我们中央电视台都不敢做这个节目,而且没有什么好的设备和机制保障,但是湖南人胆子比较大,什么都敢干。我当时做节目时,经常掉线,设备有问题,我有时在现场做十分钟,说大盘怎么样,个股怎么样,就在我说的时候,其实耳机里,后台跟我说,你还要继续说两分钟、三分钟,其实看到的就是一个普通电话机,很简单的耳机插在我的耳朵里,用微波把信号打到台里,大家看到有一个小女孩可以这么说,觉得非常新鲜。所以我们成为中国财经电视异地直播第一家,而这个是学美国的,但是人家是纽约交易所,在那里说,我去过那个地方,场面非常壮观,交易所周围都是一圈演播室,非常小的演播室。但是我们后面只是一个电影院改造的证券营业厅,后面是一个老头、老太太,但是可以很生动地看到,大盘涨时他们欢呼,大盘跌时,里面寥寥无几,就这么做。开始做财经首席记者,然后后来做主播,然后做制片人,现在做副总裁,来管公司的节目。

《财富中国》是市场化最早的一个电视节目品牌,应该说从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在资本市场起起落落也好,这其中的喜怒哀乐,我们都尝过,中间这个曲折,应该说是“血泪史”。正是由于这样一个过程,我就谈自己对财经电视的感受。谈三个层次,因为我没有特别多的理论基础,所以只是谈自己一些简单的感受。 

 

第一个,财经节目它就像股票。

怎么说呢?我们可以看到股市现在4000点。在2005年6月1000点时,市场上是门可罗雀,那时你进入市场,现在获得的收益是10倍、20倍。现在是4400点时,我们欢欣鼓舞,我们去排长队买股票,结果股票狂跌。财经电视节目也是一样,像股票一样,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们在长沙这个地方,因为很小,为什么可以到北京来?因为在2001年湖南电广传媒,他们觉得只有《财富》这个节目具有全国扩张的能力,因为它是一个经济节目,可能没有地域性,但是制作是有地域性的。

另外觉得这样一个题材很容易被当时的机构认可,结果这样一个题材在电广三个融资项目中,是唯一全票通过的。我们融资8600万来到北京,其实是应运资本市场而生,风风光光,很多媒体都在说,电广传媒湘军开始进入北京城,打造财经电视。1997、1998年,中国股市非常低迷,开始还振荡,最后走熊,投资人不愿意投资,广告商也没有,更谈不上对金融生态第三方媒体提供我们支持,这是没有的。

我当时记得,整个卫视频道和地方媒体在纷纷撤掉财经电视节目,包括经济二台,一改再改,改得越来越不像经济频道,因为我们要收视率,我们要广告,而收视率是依靠完全的这种绝对人群的数字统计来拉动的。所以,我们只好提出比如说“财经娱乐化”,我们要做现场节目,但是只是财经概念,我们提出“民生财经”,我们要像南京台的民生新闻一样,去做那种财经节目,要给财经人寻找出路。我们现在发现,财经节目火了,因为股市火了。

我听各地朋友说,他们纷纷要上财经节目、上证券节目,所以我觉得财经节目就如同股票一样,反正跌时没有人管,到好的时候,大家都纷纷追捧。这就造成整个财经节目,我们说“电视民工”,其实电视人非常的苦,经常要在晚上加班,三顿饭没有点。而我们,像“电视农民”,因为我们是靠天吃饭,股市不好,财经节目就不好,中国情况就是这样,财经节目就像“电视农民”,现在当然还是风调雨顺。我们还是发现“三少”:品牌少、名记者少、名主持人少。我们看,从1998年到现在,我们是支撑到现在,还算是没有变成先烈,在上海有第一财经,他们通过数字电视进入很多地区,我们在有的小区也可以看到第一财经,但毕竟还是一个地方媒体。其他的整个财经电视节目没有形成品牌,都是小作坊式的、小规模的生产方式。

另外就是名主持人少。有一次,重庆一个记者打电话给我,说要采访我,我觉得特别惊讶,我说你为什么要采访我,我并不认识你。他说你的节目在重庆播得很火,他说你很红你知道吗?我说我不知道。我这么多年一直做这个节目,我从来没有认为我自己怎么样,现在你的节目大家都在看,因为股市火了。我认为财经主持人是非常寂寞的行业,但是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工作,因为我喜欢做电视主持人,并且只做财经节目。我不做娱乐,因为我认为这不能给我日益增加的岁月提供资本。其实大多数的女生对财经有天然的排斥,真正做电视的新闻人,对财经先天不足这样一个知识架构,使她对财经的驾驭能力就比较弱,就不喜欢,简直是味同嚼蜡一样。有的主持人来到我们公司,觉得可以在北京工作,可以有一个好的环境,很高兴,但是做两天就不行了,因为他甚至无法理解我们的导语是什么意思,所以他根本不想念出来。结果是观众不满意,我们也不满意。所以我们真的缺少名电视财经节目主持人。

另外,财经电视主持人,我们可以看到CNBC,他们的形态很简单,直播是一个常态,而且访谈是常态,直播和访谈就需要财经电视节目主持人有非常深厚的功力,直播本身就是一个考验。另外你要跟专家对话,你可以不比专家懂得多,但是你要提出问题,你要代表投资者提出问题,这样的主持人非常少,我们也非常痛苦。

第三个是财经名记者少。财经名记者少,电视财经名记者就是少上加少。我记得我的第一批同事就有中央财经大学的同学,因为我们在1998年办这个节目,就是提倡专业人才办专业节目,我们到财经院校找记者,当然那时候中央财经大学还没有财经新闻专业,要不我们早就全部端走了。现在我们栏目组有一个非常好的女孩子,是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毕业的,我对中央财经大学是非常有感情的。财经电视比财经纸媒更痛苦,因为财经纸媒是大财经,不仅仅在关注证券,他有自己的发行渠道,而财经电视由于整个的财经电视节目细分化不够,所以它一直是非常糙的东西,这样的话,再加上各地的财经电视被边缘化,垃圾时段卖不出广告,就流失了很多记者。而这些记者,到纸媒都是非常优秀的记者。21世纪头版的主编,包括《财经时报》都有我们的记者。

他们出去以后,还有一些到别的栏目,不做财经,但是我非常欣喜地发现,他们个个都是好汉。我说在《财富中国》做过财经电视记者的,到任何一个栏目都是大拿,都是非常轻松的。电视节目,我觉得不好做,需要团队、需要感悟、需要的感觉很多。财经电视更不好做,因为只有数字,电视是依靠声音、画面来表现的,但是财经没有音画,更多数字是非常枯燥的东西。你要想用电视手段表现一个好的财经电视节目是非常难的,如果把这点做得好,你一定是非常棒的,而且无论是走到哪里,都是非常好的财经记者。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