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茂中进来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朋友形容另一男人的说法,一个疲惫的中年男人。
“很累吗?”
“因为昨晚想一个案子,没怎么睡觉。”
我想起看到过的资料,如果一个创意百思不得其果,他就会强迫自己一直坐在那里,直到想出来为止。这次也是如此。
“你不会觉得这样做才思反而枯竭吗?始终面对一个单调而空洞的景观,哪里还会有好创意?”
“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说比方你想不出来创意,应该去看看电视,看看书,到大街上走一走,找朋友聊聊天,然后你创意就出来了。我觉得对我可能不适合,或者对我们这家公司不适合。我认为一个创意的诞生,如果用苦思冥想这个词的话,你要想到你感觉到苦,你要想你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定是苦思冥想,你才会有好创意诞生,一定要对自己够狠,你才会有一个好的想法出现。就像我们这家公司,对员工可能跟其他公司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做不出好创意,我们是有体罚的。我们一直保持着这种很古老的传统。”
他抑扬顿挫地阐述。
“就是说你想不出创意来,你就要抽自己耳光。”他进一步解释,很平静。“这不违反《劳动法》。”他解释。
当然不违反法律,因为是自己打自己嘛!我想笑,又觉得好像不够严肃。
“真的是这样吗?”我实在无法掩饰自己的好奇和困惑。
“那当然。”他回答得很干脆。
“比如说有新的员工想加盟我们这个团队,我们会跟他谈,我们说如果在这边工作做得不好,或创意出不来,可能我们会有体罚,就要抽自己的耳光。如果你同意你就进来,如果不同意你可以离开这个公司,不要选择我们,我们是个对自己非常狠的公司。因为我要知道我们所服务的客户,他参与这个营销战是非常残酷的,市场是不等人的,我们必须要拿出东西来,所以我们要对自己够狠。所以有时真的公司里面一个团队,一个项目组可能想不出好创意,在会议室里面,然后时间仿佛又在督促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会很着急,大家也会很着急,所以我就会带头抽自己耳光……就是说你看我们大事干不了,连创意都做不好,太无能了。”
“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自虐倾向的?”我有点愕然地望着对面这个号称“脸长在帽子上”的,“不戴帽子就觉得裸体”的叶茂中。
“在很多年前,像你这个年龄可能是没有看过,就是小鹿纯子……”谁说我没看过,我也是一把年纪了呢!我想起了那个嘴里老喊着什么什么霹雳的日本电视剧里的《排球女将》。
“里面有这样一场戏,她表哥陪她练击球,练不好就打耳光。当时看到这一幕戏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打自己耳光,好像内心里面很多自己很瞧不起自己的那些个事一下子涌上心头,就打自己耳光。当时不像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我们四个小伙伴在那看,我打自己耳光之后,后面两个也打。很奇怪。只有一个没有打。现在回头去看很有趣的,我们这三个人后来都离开老家,都算是干成了一点事吧,只有那个不打嘴巴的,现在还窝在那呢。”
“就是敢于打自己耳光的小孩是有出息的。”
“这句话总结得好。”我们俩相视大笑。
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广告词。“你觉得对自己够狠吗?”
“我对自己够狠。如果你对自己残酷一点呢,那么别人就会对你好一点,客户就会对你好一点,如果你对自己好一点呢,客户就会对你残酷一点。那么同样我们和客户一起对自己够狠,那么市场就会给我们带来回报。”
除了主动打自己耳光外,为了一个创意,他曾经一动不动地坐了二十四个小时。
我想起了,寒冬腊月对着学校冰冷的高墙狂喊的李扬成就了《疯狂英语》,默记着“你多睡一个小时就少干一个小时”的日新租赁的陈云薇成为了日本上市公司的唯一外籍女董事,甚至想起了那张我特别喜欢的但拍摄过程及其“痛苦”的照片——因为我从来没有尝试过把身体扭曲到那种状态。
你感觉最“拧巴”的时候,是你最受益的时候。而对大多数并非天才的我们来说,“拧巴”也许应该是一种惯常的成长状态。
回到“创意”这样一个让叶茂中声名鹊起的行当上来。创意是做出来的。创意是抽出来的。这些对叶茂中来说都没错,但绝对不仅仅如此。
“尽管你会说我坐在这,不想出来不走。但是之前很多的积淀应该是必须的。”我思忖着说。
“其实您讲得对,创意基本上是用脚去做的。你要下去跑,你要找感觉,你要善于观察。而且做创意的一个品质,就是不代替别人思考。”
“不代替消费者去思考,你千万不要说我认为消费者会怎么样怎么样,你千万不要这样去想,因为你只能代表你自己。所以你一定要去研究消费者。只有研究透了,然后你才能揣摩出这个角色他会喜欢什么,就像我们演员去演戏一样,你必须什么都能演,你不能只演自己。做广告实际上就是演消费者,我们针对的这个消费人群,他能接受的一种创意的方式,一种语言的表达,你一定要捕捉很清楚,你千万不要说我觉得这个词写得不错。”
大脑袋的叶茂中言辞诚恳,反应敏捷,我们之间的对话像是在打快球。
当年那个写作文时说,老师的眼睛像大海,我真想跳下去游泳,因为敬佩解放军所以开始戴帽子的孩童,做梦也没想到今后可以靠这些点子和想法有一番成就。最初,当他告诉姐姐它只是把一些想法写下来卖给客户时,姐姐的第一反应是“紧张”。她语重心长地对叶茂中说,家里再穷,也不能当骗子。
偶尔有个好创意不算什么,能持续不断地有好创意并且还有人认的确算是真本事。对自己狠一次不算什么,难得是多年如一日地对自己毫不留情。当然,一个在法律的底线上对自己足够狠的人,不论男女都是令人敬畏的,我以为。
“在很多年前,像你这个年龄可能是没有看过,就是小鹿纯子……”谁说我没看过,我也是一把年纪了呢!我想起了那个嘴里老喊着什么什么霹雳的日本电视剧里的《排球女将》。
“里面有这样一场戏,她表哥陪她练击球,练不好就打耳光。当时看到这一幕戏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打自己耳光,好像内心里面很多自己很瞧不起自己的那些个事一下子涌上心头,就打自己耳光。当时不像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我们四个小伙伴在那看,我打自己耳光之后,后面两个也打。很奇怪。只有一个没有打。现在回头去看很有趣的,我们这三个人后来都离开老家,都算是干成了一点事吧,只有那个不打嘴巴的,现在还窝在那呢。”
“就是敢于打自己耳光的小孩是有出息的。”
“这句话总结得好。”我们俩相视大笑。
我想起了,寒冬腊月对着学校冰冷的高墙狂喊的李扬成就了《疯狂英语》,默记着“你多睡一个小时就少干一个小时”的日新租赁的陈云薇成为了日本上市公司的唯一外籍女董事,甚至想起了那张我特别喜欢的但拍摄过程及其“痛苦”的照片——因为我从来没有尝试过把身体扭曲到那种状态。
你感觉最“拧巴”的时候,是你最受益的时候。而对大多数并非天才的我们来说,“拧巴”也许应该是一种惯常的成长状态。
“尽管你会说我坐在这,不想出来不走。但是之前很多的积淀应该是必须的。”我思忖着说。
“其实您讲得对,创意基本上是用脚去做的。你要下去跑,你要找感觉,你要善于观察。而且做创意的一个品质,就是不代替别人思考。”
“不代替消费者去思考,你千万不要说我认为消费者会怎么样怎么样,你千万不要这样去想,因为你只能代表你自己。所以你一定要去研究消费者。只有研究透了,然后你才能揣摩出这个角色他会喜欢什么,就像我们演员去演戏一样,你必须什么都能演,你不能只演自己。做广告实际上就是演消费者,我们针对的这个消费人群,他能接受的一种创意的方式,一种语言的表达,你一定要捕捉很清楚,你千万不要说我觉得这个词写得不错。”
大脑袋的叶茂中言辞诚恳,反应敏捷,我们之间的对话像是在打快球。
当年那个写作文时说,老师的眼睛像大海,我真想跳下去游泳,因为敬佩解放军所以开始戴帽子的孩童,做梦也没想到今后可以靠这些点子和想法有一番成就。最初,当他告诉姐姐它只是把一些想法写下来卖给客户时,姐姐的第一反应是“紧张”。她语重心长地对叶茂中说,家里再穷,也不能当骗子。
偶尔有个好创意不算什么,能持续不断地有好创意并且还有人认的确算是真本事。对自己狠一次不算什么,难得是多年如一日地对自己毫不留情。当然,一个在法律的底线上对自己足够狠的人,不论男女都是令人敬畏的,我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