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无关“80后”
一直没想明白,实在是几个相当有个性的年轻人,为什么采访完大脑中却空空落落,印象中面目模糊。
他们崛起于一次被国内某著名杂志的集体发掘,因为在众老编的眼中他们嫩得如带刺的黄瓜,生于80年代,统统没过二十五,也还算财富满满,李想的公司评估市值两个亿,茅侃侃则拿到了三亿的投资。
您听这几个名字,就跟我们自认为中坚和主流的人群有代沟。于是习惯于在老字辈和同龄人里扒拉题材的名记老编们个个像饥饿的老鼠看见面包一样闻风而动,一群一夜成名的少年紧接着被零售或批发到各种成色的专栏和节目中,当然,我们也未能免俗。
审片的时候,一位领导说一定要刻全套给他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当励志教材看,我倒很想推荐给一位孩子刚半岁的同事当育儿宝典。
老早我就发现,宿命的关键是你无法选择你要成长的模子,而父母对这个模子的贡献率显然比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要大得多的多。印象特深的是在一次非正式谈话中,一位位列中国钻石王老五前列的IT精英感慨地说,要找老婆,先要找岳母娘。
年龄越大,我越无奈地意识到,曾经想痛下决心划清界限的父辈“恶习”,居然在我身上随着青春的潮汐涌过之后,越来越清晰地刻在沙滩上。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你和配偶的生活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拷贝着你的父母,变化的只是情景剧的布景。
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李想和茅侃侃都有着宽松的父母和同样宽松的童年。
李想,小时候被搞文艺的父母送到了农村的爷爷奶奶家,上学了,回到石家庄,初中开始鼓捣电脑,高中开始在专业杂志上投稿,过上了自己自足的小康生活,写个个人网站,居然引来了广告,干脆大学也不上了,从此干上了喜欢干的事。
茅侃侃,这个军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高一地理会考居然两次都不及格,大学连考的资格都没有了。但没关系,17岁考了两个计算机资格证,写程序也能拿上当时的高工资。而父母的态度,顶多是有限度的干预,最后都信任地随他们去了。
无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数度博弈。但我仍然认为,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敢让一个孩子取胜的父母要不是无能的要不是伟大的,但两者的结果有时却是殊途同归的。
前一篇:罗红:越简单,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