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幸福”和28个孩子的“明天”
(2011-11-21 12:39:20)
标签:
育儿 |
分类: 性格心理观察 |
一个身患罕见病,注定将在几年后夭折的孩子,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经常打扰同学上课,被28个同班同学的家长要求转学
他的父亲说,自己不奢望孩子能够学到多少知识,但希望儿子能够有完整的生命体验。
另一边的一个家长则说:“我同情你,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同学。”
而校长说:不愿放弃每一个孩子 但为1个孩子还是为28个孩子,左右为难
报社记者说:欢迎广大读者致电本报热线025—96096发表您的建议、看法。
正好看到另一篇报道,一个16岁患了同种疾病的孩子,从七八岁时症状已开始明显起来———起初腿还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到8岁时已经不能行动,下身逐渐失去知觉,到现在大便也不会解了。。。。现他在上初二,每天坐着轮椅由爸爸送到学校后,照顾陈彬的任务就由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主动地承担了起来。让陈彬最觉得内疚的、也最让同学受累的是陈彬的大小便问题。班主任是个女教师,为此她特意给男同学们排了班,4人一组,轮到时便负责照顾陈彬一周,包括抱他去厕所小便。。。。
看到这里,真的觉得事情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当事的几方似乎都缺失了一些什么
对于孩子家长来说,既然希望孩子拥有完整的生命体验,那为什么不能严格要求?做错事情了,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就行了?究竟是由于疾病导致的情绪不能控制,还是由于因为有疾病,家长对孩子没了要求,所以孩子控制不了情绪?家长有没有要求过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必须做到啥?如果因为孩子患病,家长自己就对孩子失去要求,那就同样别要求他享受别的孩子享受的学校生活。同时还要问家长,有没有教会孩子,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不能因为一个人生病了,大家照顾他就觉得理所当然,而不照顾时就表示不理解,表示委屈,即使是生病了,是病的部分,别人照顾了你,在一些你力所能及的方面,是否照顾了别人?总之,作为孩子家长,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个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就要严格要求他,尽量处理好周围的关系,而不光把不低的工资全拿来给他买玩具——摊上这样的孩子没办法,为了他,只能比一般的父母付出更多——
对于同学的家长来说,孩子的成长,难道就只有在学校学习知识这么一点事吗?为了保证这件事情完成得完美,就要牺牲同情心和助人之心?很多家长要拿孩子的前途说事,但孩子的前途是什么,又岂是家长能说了算的?当年蓝丁格尔的家人曾经有多反对她的梦想和事业?家长有家长的立场,只是这种立场未必是对的,更不能说是唯一的。简单的说,赶走了这个孩子,其他28个孩子就个个都成才了?留下这个孩子,对28个孩子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培养出更多的爱心,学会处理很困难的事件,甚至或许会有孩子立下从医的志向。。。。
可是这些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不得不说,该学校校长作为管理方的代表,把28个孩子的利益和一个孩子的幸福对立起来,这种态度其实就是在推卸责任!什么两难,校长和老师应该将两方的利益统一,让所有的孩子一起共同成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无所作为,任由两边家长互相掐架。如果这个学校的校长具有仁爱之心,具有处理困难问题的能力和决心,就应该多付出一些,提高点组织能力和想象力,真正负起“不放弃一个孩子,同时教育好所有孩子”的责任,另一篇报道里的老师不就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