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心情驿站 |
二十多年前,谌容写的《人到中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饰演女主角陆文婷的,是当红明星潘虹。这部电影,轰动一时。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就是描写一个中年女医生陆文婷,既做妻子,又做母亲,还是一位医生,在家庭和医院、生活和工作内外重担下疲于奔命,身心交瘁,在“超负荷运转”中,心肌梗塞病发,差一点离开人世。
我是在次一年看到的电影,那一年,我刚上大学一年级。其哀而不伤的叙事风格让我为之动容,但并没有引起我的共鸣,大概是因为自己太年轻了,只有17岁。
这些年下来,自己也忝列中年,共鸣才跚跚来迟,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古人说,“人到中年万事忧”,一点也没错。人到中年,没有一处不累的。在家,为人子,经历了丧父之痛,刻骨铭心,为人父,小女高中,不知未来如何,为人夫,自己尿毒症,成为累赘,哪能带来幸福?在单位,做个小“头头”,对下不能承诺,对上不能得罪,为别人活着,看别人脸色,讨别人喜欢,求别人好感,不想笑也得笑,想哭也不能哭。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向老婆诉苦,不怕老婆说“窝囊废”,更怕老婆对你很理解,说没有关系,那样,就更不是滋味了。
人到中年,是累,累就累点吧,但再累也不能发脾气。你想想,二十岁左右的弱冠青年发脾气,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是不成熟,说再过头的话,人们都能理解;五十岁左右知天命的人发脾气,那是更年期,是排泄情绪的;八九十岁的耄耊老人发脾气,那是生命无多,倚老卖老。你呢?你能找出理由吗?你敢找出理由吗?你只能把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气恼所有的忧愁所有的愤怒深深地压在心底,等将来爆发吧。
实际上最痛苦的,还不是这些,最痛苦的,莫过于“耳畔频闻故人死”,讣闻不断地传来,很多朋友已经先走一步,自己却毫无思想准备。办公室的一位驾驶员,好好的,直肠癌,去了。一位邻居,早上上班好好的,出差的路上,车祸,去了。去探望一位病人,交谈甚好,临别时,突然不能呼吸,十分钟时间,去了。我的一个学生,是我很赏识的一个人,居然先我而我,死亡的原因竟然是精神出了问题。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想,再软的心,这时也已变硬,再激昂的志气,这时也已疲软。
东西方,历来就有很多事情是不一致的,如中国文化出自山水、西方文化出自女人一样,对中年的看法也如此。施耐庵水浒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你看看,三十岁没有结婚的,就不要再结婚了,没有意义了(老施这话是说男子的,如果是女子,应该说:二十未嫁,不应再嫁),四十岁没有做官的,就不要再做了,也没有意义了。西方呢,则是这样说的,“人的生活在四十才开始。”
其实,这和年龄段划分有密切关系。中国人的感觉,应该40左右就是中年了,但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年龄划分法提出,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岁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前面写的时候,心里还挺不是滋味的,看到这种划分,自己就开始得意了:看看,现在我还是青年,多好!
不过,四十岁开始生活,真的不算晚。被鲁迅骂得狗血喷头的 梁实秋先生就说了,“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踺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点勉强。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做踩高跷般的练习走路,那也是惨事。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说的太深刻了!特别是对我们这些经历过大病磨难的人来说,无论年龄多大,现在就是开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