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杨朱同志学习

(2007-02-08 16:14:55)
分类: 指指点点

春秋战国时代,是很值得后人特别是今人反思的,因为这是一个思想非常自由、个性极度张扬的时代,可以算是思想的“大黄金时代”。

诸子百家,学派纷呈,思想繁荣,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为著名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影响中国数千年,至今还是余音绕梁。除此之外,还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衍、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等等等。

杨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的学说,被称为杨说。

儒家,就像命中注定要为治国奔波的政治人物一样,孜孜以求行销自己的理想。道家则如闲云野鹤,悠游自在的清闲人家。墨家劳劳碌碌,类似一群聪明而又刻苦的劳作者,他们慷慨赴难,侠义骨风。法家如拼命三郎,充满冒险精神,敢于冲锋陷阵。阴阳家讲究天运五行,如巫师一般。名家如魔术师,往往为自己的魔法所套住。兵家以武为胜。农家事事要求平等。杂家博采众取。纵横家则到处游说、鼓动,犹如传教士一类。

而杨家学说,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煌煌有君子之风。

“一毛不拔”的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大家不熟悉的,是这其实是孟子批评杨朱的话。

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意思是说,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有儒家老二说了这句话,在后人的印象中,杨朱也就成为极端自私自利、个人享乐主义的代表,通俗点说,就是混吃等死的代表人物。有个更有力的证据,就是杨朱还说:且趣当生,何遑死后。言下之意是人活一辈子不容易,所以最好的生活态度就是咋舒服咋待着,咋痛快咋来。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也是杨朱的表面现象。

记得一位诗人说过,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荒唐的国家,绝顶的神圣意味着绝顶的荒唐!中华历史不过是野心包围着野心、铁蹄驱逐着铁蹄的历史,很少能看见闪烁着人性的光彩。中国人在马蹄和拳头下苟延残喘,留下了声声沉重的叹息和堆堆白骨。

曾被鲁迅骂过的陈西滢也说过,中国人永远看不见自己的尊容。自己的军阀每年杀人遍野,大家一声不响,一旦外国人杀了几十个中国人,便全国一致的愤慨起来。

这就是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人的中国人,没有自我,没有个性,没有自由。

在这种扼杀人性的文化里,任何最具有自由精神、最具有思想能力的优秀个体都遭到扼杀,默默地窒息而死。能够存活下来的是那些具备这个邪恶文化全部特征的卑劣个体,即信奉奴才哲学、太监哲学的一类人。

杨朱是什么?他属于前者,是中国古代彻底的人权思想家。

《荀子》上记载了一个杨朱哭衢的故事,是说这位 杨先生走路走到一个岔路口,然后放声大哭。因为他联想到了人生的歧路,心中不禁伤感起来。你说,这样的人,能是那种及时享乐的人吗?倒更像一个充满忧伤的诗人。

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可杀可活,制命在外。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此之谓顺民也。天下无对,制命在内。”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世上的人们整天忙碌,都是为了四样东西:第一是想长寿,第二是争名誉,第三是为权力地位,第四是为了财富。有了这四种欲望,结果就搞得怕这怕那,又怕别人比自己强,又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还有怕有权有势的人欺负自己,还怕一旦犯法白费了心机。这就叫“遁民”(指这种人的生存方式违反生命本性,放弃人生的主动权)。这种人,生杀予夺之权都操在别人的手里,生命根本就不属于自己。不想违抗生命的自然规律,怎会去羡慕人家的长寿?本来就不慕虚荣,又何必在乎别人眼里的名声?不想踩在别人头顶上生活,又何必追求权势?不贪图富贵,又怎会眼红财富?这就叫“顺民”(指这种人不与自然规律抗衡,是顺乎自然的人)。对于这种人,天下没有什么事物可以同他相抗衡为敌,因为他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完全属于自己。

很明显,杨朱的立场,就是人要做“顺民”,不要做“遁民”。

所以,我说,杨朱不是一个混吃等死、及时行乐的人,而是一个追求自由、自我、自在的乐观豁达的人。

提出向杨朱学习,是觉得他有很多今人能够学习、借鉴的地方。称他为同志,是觉得我很认同他的一些观点,像是同类。

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向杨朱同志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幸福是什么
后一篇:一千年以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