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指指点点 |
“四知堂”是清官的标志,其典故来自东汉人杨震。
杨震小时家道衰微,但勤奋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是当时的大儒学家,后被举荐为官,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太仆、太常、司徒、太尉等高官大臣。
这就是有名的“四知”。后人为表自己清廉,往往给自己的厅堂斋室命名为“四知堂”,“四知堂”也就成为清官的代名词,至于一些人是真清还是假清,就不得而知或者只有心知肚明了。
不过,杨震可是真的清廉正直,而且到了一般人所说的不近人情的地步,连皇帝的舅舅和皇后的哥哥都丝毫不给面子,弄得他们下不了台。
杨震做太尉的时候,汉安帝的舅舅耿宝向杨震推荐一个人,希望得到提拔。杨震不同意,耿宝又亲自登门,对杨震说,“我只是向您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回答说:“假如朝廷想要我们太尉三府征召人才,就一定会有皇上批示的尚书命令。我是为国家挑选人才,看重的是才德,而不是情面。”他坚决不同意,耿宝只好失望而归。还有一次,皇后的哥哥推荐亲信给杨震,杨震也坚持原则不予接受。
和很多清廉正直、不徇私情的清官往往不获善终一样,杨震的结局也很悲惨。他在朝廷内外始终吃不开,最后终于遭谗受谤,获得死罪。临死前,他说:“死是不可免的。我蒙受皇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灭,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呢?我死了以后,只要用杂木作棺材,用布单盖住身体就可以了,不要搭设灵堂,更不要建造祭祠。”
还和很多清廉正直、不徇私情的清官结局后的结局一样,在他死后一年多,亲手杀了他的朝廷又亲手为他平反昭雪,重新厚葬了他。下葬的时候,一群大鸟集结在他的墓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礼完毕才飞去。这实在是为杨震的悲惨结局增添了一点浪漫的色彩,算是表达了民众的一点美好祝愿,民众能做的也只能是这些了,这就是所谓的“口碑”。
杨震的故事,是非常典型的清官的故事。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清官的一些共同的特点。
官员清廉与否的关键主要还是在自己。杨震的“四知”就是如此,在那样的环境里,杨震真的要是收下了,估计也没有什么问题,更何况还是自己举荐的人呢?收了这样的钱,按照现代贪官们的说法——保险系数最大!但杨震明白,谁都不知道,但天知道,地知道,自己一颗正直的心知道!只要自己是杨震,就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只可惜,杨震的“四知”,往往被今天的贪官们用反了,他们正是在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别人都不知、纪检监察部门更不知的意识下,才会把那一次次的“十斤金”搂入怀中、收入密室,然后对“王密”们说,兄弟,有事只管找我。作为一名政府官员,如果自己真要清廉,是谁也挡不住的,无论是谁,包括自己的妻子儿女。现在的贪官们一旦出事,往往拿自己的老婆和子女作为挡箭牌,总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老婆、子女说成一堆粪,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自己坏事做尽,怎么总往别人头上扣屎盆子呢?就凭这一点,就不是什么好东西,该除尽而后快!
清廉官员的命运往往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命运在谁的手里?主要的在主子手里,还有一部分在对手手里。说在主子的手里,因为你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奴才,有看门的,有扫地的,有管家的,最多是地位的高低差别,但实质永远不会变——替别人打工。有些人总是看不到这一点,老是把主子的家当作自己的家来作主,把主子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就会永远吃亏。你是一个才子没错,主子需要你的才华也没错,但事情也只能到此为止,别的你就少管为妙。主子不可能天天在处理政务,总要来个娱乐、消遣什么的啊,这个时候可不需要你这样的清廉官员在场,有和珅辈在就行了,之所以要养和珅这些人,道理也在这里。你的命运还在你的对手手里,道理更简单,一个大院里就你一个好人,你总是挡别人的官运、堵别人的财路,你自然就是别人眼中钉、肉中刺,非拔掉不可的。
清廉官员的结局往往都是不好的。官场上最多的是中庸之辈——既没有清廉的正气,也没有贪婪的勇气,有的只能是随波逐浪顺大流、察言观色随风倒之徒。但清廉正直的官员就不会这样,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敢做,别人不敢得罪的人他敢得罪,是真正地按照法律规则来做事的,没有丝毫的变通和通融。弄到最后,往往应了古人的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几乎没有人说他好。本来主子是极为信任他的,绝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可是架不住谗臣小人们一次次的拨弄是非和颠倒黑白,再加上不断设些陷阱和时时下个套子什么的,清廉的人又不会以小人之心度小人之腹,自然就会掉进陷阱被套牢,最后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虽然主子心里是实实在在地认可他,但一时意气用事、下了死判、人头落地,在医学还没有发达到能把人头复原之前,后悔肯定是来不及了。只能在他死后多做些文章,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进行重重的褒奖,物质上他的子孙尽情享受去了,精神上则宽慰了其他忠臣,希望不要有兔死狐悲的联想。然后,世界还照样继续前进,一点也没有因为忠臣的被杀而放慢一小步。这时的杨震,则静静地躺在九泉之下,什么也看不到、听不到。
夜读一得偶记,希望没有白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