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在北大外万圣书店,购得马斯洛(亚伯拉罕。H.马斯洛
Maslow)的《动机与人格》一书,现摘抄如下:
“一个人除非在生命的每一时刻敢于倾听自己,倾听他自己的自我,否则他不可能明智的选择生活。”
“的确,自我实现的人,那些已达到成熟,健康和自我满足的高层次的人们,他们有如此多的东西可以教给我们,以至于有时他们几乎就像是人类中的一个不同的种类。”
“即使生理,安全,爱的需要与归属感,自我尊重这些需要都满足后,我们仍然可以预期:新的不满足和不安往往又将迅速地发展起来,除非个人正在从事着自己所适合干的事情。以为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这一术语是戈尔茨坦首创的(Goldstein,1939),本书在一种更加特殊和有限的意义上予以采用。它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
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的反复欣赏的能力,他们带着敬畏,兴奋,好奇甚至狂喜,清新而又天真无邪地体验生命的基本内涵,而对于其他人,这些体验也许已经变得陈旧。
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落日都像第一次看到的那样美妙,每一朵花都温馨馥郁,令人喜爱不已,甚至在他见过许多花以后也是这样。他所见到的第一千个婴儿,也像他所见到的第一个那样令他惊叹不已。在结婚30年以后,他仍然相信他的婚姻的幸运;当他的妻子60岁时,他仍然像40年前那样,为她的美而感到吃惊。对于这种人,甚至惯常的平淡生活中的琐事也会使他们激动,兴奋和入迷。这些强烈的感受并不常出现,它们只是偶然有之,但是在最难以预料的时候到来。这个人可能已经是第十次摆渡过河,在他第十一次渡河时,又产生了第一次渡河时的强烈感受,一种美感与激动。
我越来越相信,对自身幸福的熟视无睹是人类罪恶,痛苦以及悲剧的最重要的非邪恶起因之一。我们轻视那些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我们往往用身边的无价之宝去换取一文不值的东西,留下无尽的懊恼,悔恨和自暴自弃。不幸的是,妻子,丈夫,孩子,朋友在死后比生前更容易博得爱和赞赏。其他现象,如身体健康,政治自由,经济富足等也是如此。它们真正的价值只有在丧失后才被认识到。
自我实现者以哲人的态度接受他的自我,接受人性,接受大部分社会生活,结合艘自然和客观现实,这自然而然地为他的价值系统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些接受性价值,在整个的日常的个人价值判断中占了很大一个比例,他所赞成的或不赞成的,他所忠于的,他所反对的或建议的,他所高兴的或不高兴的,往往都可以理解为是这种接受性的潜源特质的表面衍生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