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50周年琐事记【严建设老照片412集】2024年04月16日Tuesday阴
(2024-04-16 19:51:24)
标签:
上山下乡插队严建设50周年知青 |
分类: 【原创2】严建设老照片文集 |
插队50周年琐事记【严建设老照片412集】
2024年04月16日 Tuesday阴
眨眼之间,我们西安市74届知青插队50周年了。今日是纪念日,种种原因,我们班没聚会。看视频,今日年级中八班举办聚会,颇有仪式感。兴庆公园内很多年级中的老同学都在聚会。同年级老同学韩元做东,邀约韩成学、张小宁、杜国伟我们数人在浐灞老外滩饮酒叙旧。回忆那段不堪回首岁月。如此而已。我们是1974年4月16日插队的。昨天,丁锡山他们知青点的老同学自驾回宝鸡了一趟。
今天的天气与50年前非常相似,也是阴戚戚的,黄昏时打雷闪电下几滴小雨,乡下冷一些。当然当年并非轰轰烈烈上山下乡。部分人利用政策的空子想方设法逃避了。比如有些班干部,在学校期间,被班主任指定当了班干部,耍点威风出点风头耍点心眼也是有的。表决心时积极高调,光荣红榜上名字挂在最前面,但真正上山下乡之际,或病免或困免都躲避插队而做缩头乌龟留城了。
1974年仲春之际,我插队到了陕西渭北。农村岁月泥灶绳床的艰难时世,社会给予的不公平歧视,令人无限痛苦和惆怅的失恋,无所作为和蹉跎岁月的忧伤。每当皓月当空的春末夏初,或是黄叶满地西风浩荡的暮秋再就是雪花飞舞的冬月,这些旧日的感受令人无法排遣无法忘怀。
当年各校班主任都有名额,按政治任务上纲上线完成。所以其他顾不得了,班主任们拼命动员班上同学们插队。我们班主任谭德荆老师,把个别该留城的同学都想方设法威胁着插队了。比如夏明儿、姚长生。当年姚长生是孤儿,按政策不应插队,很气愤,把光荣证当面撕碎,说谁想插队谁插队,反正我不去。谭老师立即到校革委会告状,叫团委书记华连新来警告姚长生,说去插队就啥都算了,不去就按破坏上山下乡论处。把姚长生吓得不轻。
今日老妻也参加他们3中的老同学聚餐。老妻年轻时窦性心律心肌炎,应属于病免对象,是自己主动要求插队的,实属罕见。当年其父母毫无办法。插队的次日就病倒了。
当年穷得很,我们队上一个劳动日价值为9分另3厘,回家探亲没交通费,回家归队都是混车逃票、扒货车的。1978年2月1日有诗为证《归途扒货车顶》:
严冬腊月续重寒,黑煤白雪映斑斓。
生铁冷风刺如冰,双腿冻僵只准蜷。
高原红日跃荏苒,桥下泾河去蜿蜒。
残冬不比拳心冷,遭逢未敢道辛酸。
当年我所在的知青点食宿异常艰难。住的是个破厨房,门窗一概全无,墙上挖了个洞,断粮挨饿是家常便饭。冬天外面下大雪里面下小雪,从不敢脱衣裤睡觉,只敢脱鞋,蒙头盖脸捂一床烂被子,被子棉花断成一坨一坨的,有的地方只有两层布。夏季蚊子跳蚤没法防,拉一领草席睡在门前野地坟堆边,把罩衣领子拉上来,扣子扣在头顶,裤子脱在脚脖子上捂着防蚊子。捱着饥寒交迫的非人岁月。直至1978年我走村串乡照相赚了点钱,生活条件才稍改善一点点。当年父亲的朋友林芳池劝我,说私自照相是投机倒把,我若缺钱了他可以给我,但不能再照相了。当然也属一句客气话。林芳池当年是西安市大庆百货商场党支部书记。
实则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剥夺了我们求学的机会。1974年免下政策有明确规定,即病残不能参加农业劳动的、独生子女、多子女身边只有一个子女的、中国籍的外国人子女一律不动员下乡。矿山井下、野外勘探、森林采伐等行业补充减员或按国家计划增加工人时,可由退休的职工子女顶替,或从本单位职工的子女中招收。下乡对象的年龄,由过去的年满16周岁,调整为年满17周岁。
当年病免的条件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而一些区委干部心中有数。其中高血压也算。我的一些老同学体质弱的身强体健的都想方设法在医院体检时想办法。据传得前夜空口干吃奶粉,量血压时马步蹲裆,暗暗抬屁股悬空虚坐,血压就上去了,医生睁只眼闭只眼,不会认真计较。如此就能留城。医生们很少戳穿毕业生装病的伎俩,不仅给他们开出了丧失劳动力的重病证明,有的还暗示他们这种病的症状是啥样子,以免他们露馅。
我家住碑林区委家属院,有区委干部杨姨姨告诉我,说我可以做身边留一个留城,不用插队,但将来弟弟得插队。我一想岂能如此,还是自己插队吧。
当年在我在村里遇到一位上海的老三届,名叫袁靖,待人接物不愠不怒非常和蔼,终日稀里哗啦骑个破自行车走村串乡劁猪骟羊,包括鸡鸭。车架上老是血淋淋挂着一串腰子和锈渍斑驳奇形怪状的小刀子。住在一个极小而八面透风的菜庵棚里,最值钱的可能是煤油炉和窗台上用墨水瓶改做的煤油灯。一打听插队9年了都。听得我心里凉透了。也就是1966年就插队了,家里是资本家高成分。而我家的成分也是资本家。他次年被招工,到了临潼县天文台。当年叫做斜口天文观测站。后来运作对调回了上海。
1975年的一天,我在农村接到韩成学来信,说他和高潮、陈德全、李海滨几位老同学期盼已久的免下证由公社发放下来了,激动万分,跳脚拼命喊毛主席万岁嗓子喊哑。有了这个证明,就可以分配集体所有制工作了,尽管当年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临时工。过了几年,高潮被招工,来家告知,问他招工何单位?其嗫嚅半日,说是国家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什么什么单位。声音愈来愈小听不清楚。当年最牛叉的是医院、驾车、商场、某某信箱军工大厂。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售货员。我不耐烦,你就说具体地址吧。他说在柏树林蔬菜批发商场后面殡仪馆隔壁,我一想脱口说,不就是社办的丰收镰刃厂么。
当年在调整后的动员政策中,对执行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细化。如对独生子女已下乡的问题,要求在其父母所在城镇按国家计划招工(包括集体所有制),分期分批地予以照顾安排;如家庭确有困难,必须下乡子女回家照顾、当地招工指标又一时解决不了的,可允许迁回等。又如对“多子女身边只有一个子女”的问题,规定多子女已下乡或在本市、县城以外工作,身边只有1个子女的,可不下乡;多子女中有残废,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顾的,可以留1人。多子女身边无人,对已下乡子女可在招工中照顾,如家庭确有困难,可允许迁回1人等。再如对患有较严重疾病久治不愈,不能下乡的,经一定程序,可发给免下证;对知青父母年老多病或死亡,弟妹年幼,生活不能自理而又无亲属照管的,可缓下或免下等。此后,出台有三个以上子女在农村应抽调一个子女回城,即三抽一政策,以及从1976年开始实行职工子女可以顶替的政策等,知青回城面进一步扩大。
1971年以后,老三届们开始了集体上访和艰苦曲折的返城活动,先是有了可以病退和困退的政策,后来口子越开越大, 1975年前后,老五届插队落户的知青,基本上都离开了农村。1966年以前下乡的老知青,基本也都回城了。我们这一届延捱到了1979年,源于1979年元旦的那次知青大游--行。
当年知青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背着案板过河,装鳖不圆。当然宝鸡新街公社一带的知青们崇尚好勇斗狠者,比如我的好友任福宽。所到之处都受到优待,吃香喝辣。宝鸡河南籍贯的女知青尤其特别喜欢豪气的西安男知青。当年我在宝鸡自己非常拘束,看到一些状况难免想起李自成征兵拉夫时的口号:夜夜娶亲天天过年。最后抄一段写于1978年1月20日的旧作《宝鸡新街众知青》:
宝鸡有肥鸡,吴山非梁山。
白酒盛大碗,知青学时迁。
不缺坐地虎,焉少拼命三?
相待甚义气,共处任赴宽。
黑锅炖黑犬,纸牌赌纸烟。
冰雪封三九,火炕暖一团。
虽无武陵境,焉觑桃花源。
不敢青青叹,届指又四年。
归去问父老,招工仍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