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西安道北二马路棚户区摄影三秦都市报杂谈严建设 |
分类: 【原创述评4】严建设陕西黑板 |
道北印记
当我们穿过繁华的街市,走进道北大明宫遗址周围棚户区时,惊讶地发现居民们的生活依然如故,改观不大。道北地区发展中高低快慢差距悬殊,这将随着道北的拆迁改造和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工程的启动而飞速缩小。这块热土的变化已经拉开了大幕。道北人即将告别他们生活了70多个年头的家园,与谙熟但又不愿回首的道北昨日永远作别。老道北的过去随着现在的拆迁改造正一步步远离我们的视线,整个道北的改造和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必将会彰显它作为西安名片的瑰丽辉煌和时代感召效应,给新道北的明天增加夺目色彩。
——孙涛
一段70年的历史可以消失,但对历史细节的记忆将永久的留存在我们每一个古城市民的脑海之中。在我们身边,给历史留照的有心人中,有一个执著的身影一直穿行在我们这座喧嚣都市的街巷,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用他手中的镜头,为我们留下一段有关历史的细节和片段,留下了有关道北父老生存的难忘记忆……
黑白印象:道北明天更精彩
2008年1月22日,雪霁。以拍摄西安变迁闻名的摄影家严建设,手捧相机,端起长焦镜头,穿行在道北的大街小巷,寻找这处即将消失成为故土的新视点。
气温的回升,加速了积雪的消融。北郊迎宾大道下正进行地铁建设,街道两旁喧嚣繁华的商业店铺内外人流涌动。从正街大道拐进拥堵不堪的道北小巷,满眼斑驳,低矮残破的棚户区在冰雪消融后,重新显现出它的衰败,这些再次闯进严建设的视野。二马路、纱厂街、大明宫遗址等等道北的标志性街区的墙壁上,粉刷着“告别棚户区,迎接新生活”的标语。道北地区的拆迁改造工程拉开了序幕。
道北棚户区对严建设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1968年他12岁时在道北西安三十八中学送姐姐去下乡插队;上世纪70年代初,尚未成人的严建设又和一群道北工友,在火车站装水泥。两个人装满60吨一车皮,可以有15元钱的工资。至今在道北地区,仍有他不少的朋友。
在近20年内,他在道北地区拍摄了大量道北人生活现实的资料照片。当年他常会去道北工友家串门聊天。那时的道北房顶上大多盖着茅草和油毡,一进屋门就是全家人挤在一起的大火炕。之后,工友和邻居住进砖木结构的大瓦房,门前的街道也逐步被硬化,可严建设还是经常会在狭窄崎岖的如同迷宫般的巷子里左冲右撞,找不着北。
去年深秋,他又去看望当年的工友们。下了北二环立交高架桥,能看到以前北郊的荒地早被开发建起高楼,有国际诸多知名企业落户其中,未央区迎宾大道两边耸起一栋又一栋商业写字间和高档住宅区,连当年荒凉的大明宫遗址区上的老旧建筑,也在被逐步拆迁改造。
工友们的背更驼了,鬓角发丝花白。他们的大门口依然晾晒着过冬要腌制的雪里红。屋檐下挂着商场降价促销的T恤衫。全家老小照旧住在老房子里。不同的是房子更加破旧,周围不断加盖而起的简易房像鸽子笼一样,占据着院落的空间。对面两家要不是钢窗相隔,相互一抬腿,就可以很方便地进到屋子里。住户家里通风采光不畅,楼间更谈不上有消防通道。整座棚户区和明显崛起的北郊显得格格不入。工友们告诉严建设,道北整体拆迁改造已经开始,改造后的新道北会有诸多配套服务设施,大明宫遗址将被保护改造成世界最大遗址公园。道北人多年来一直渴望的生活环境改善就要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