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书法墨宝西安悬肘行草杨西秦文化严建设 |
分类: 【原创述评4】严建设陕西黑板 |
我总觉得杨西秦是个性格内敛的人。
常听人说,那家伙书法了得,心下还多少有些不信,及至见面看了,觉得确实不错。相当的不错。看他聚精会神,提笔调墨,接着悬肘一挥,一幅挥洒自如酣畅淋漓的行草墨宝立现眼前。真正行云流水笔走龙蛇。看上去非但撇捺协调提勾适宜,结构怪异笔画瘦硬。不由得叫出一声好来。
后来才想,自己其实很希冀有一幅杨西秦的墨宝,等到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捧杯清茶,站在龙飞凤舞神秘飘逸的字前细细斟酌欣赏,用手指暗中描描划划,在墙上磨磨蹭蹭,品评一撇一捺一挑一提中间运笔的奥妙来。南宋姜夔认为:行押书以笔老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所贵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具备。
观杨西秦书法,宛如看醉拳、览怪树。看似东倒西歪,实际规矩方圆尽在其中。其间密不透风疏能跑马。杨西秦的字很耐看也很秀气,观其运笔起伏,咋看都有王羲之以及郑板桥等那些扬州八怪韵味。写时必是指实掌虚,疏密得宜内敛外拓,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收笔似飞鸟惊蛇蜿蜒掠过一波三折,飞白自然流畅,似乎像波涛翻卷的大江里的一只帆船,用龙飞凤舞来形容似有不妥,我觉得其中有张旭怀素的狂放不羁,隶书敦厚里的端庄雄伟,柳体挥洒里的飘逸俊美和欧体淳朴中的劲险刻厉,并且有些笔划像郑板桥的行草刚柔相济笔走龙蛇。
杨西秦的书法某些地方起笔都很自然得体,一字的起头逆入平出,笔锋藏而不露,乍看都像东晋王羲之《澄清堂贴》里的风格,走车仿佛唐太宗的《淳化阁帖》,有时候一横简直像一挑,一如春风中缓慢飘荡的柳叶,右边的两点水简直是活的,简直就像两尾在碧波荡漾的池塘里曳着尾巴的活泼的游鱼。
但是咋说书法也得体现一种民族精神在里头,字如其人。古人对于书法竟是极其崇敬的,比如清代有个皇帝就专门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以及王献之的《中秋帖》收藏起来,叫三希堂。汉字最少的只有一划,最多的竟有五十二划之多,用毛笔一写,总得体现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有着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影子在里头,无论执笔龙眼凤眼,运笔枕腕悬肘。不敢胡写一气,撇不成撇捺不成捺,甚至大多是破笔败笔糟糠之笔,横七竖八肥满臃肿形似墨猪,凭借名气蒙人。
上网检索:杨西秦,笔名渔夫,1956年生,西安市人。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陕西书画家联谊会理事。陕西省西安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幼时受家庭及环境影响,喜爱中国书法艺术,潜心研习:门法30余年,从唐颜真卿法帖临习,后涉王羲之张旭,怀素及近代于右任学书……
我想纵使不是厨子,也总得有品尝菜肴说三道四的资格吧。我想书法尤其是极难学的,练成尤其不易。字无百日功,单怕一日空。谁能有此恒心?非凡俗夫子可以。无论真草隶篆,无论东晋的王谢郗庾,无论唐代的欧褚颜柳,宋代的苏黄米蔡,明代吴门的四大才子唐祝文徐。
然而不管怎么说,杨西秦的字就是他自己的字,到底是大家风度与众不同,能博采众家之长,经过他多年夜以继日的磨砺水滴石穿而自成一体。
注:该文已被荐至新浪文化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