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装蛐蛐的瓦罐都是很讲究的,有的像山东的高庄馒头,有的像葫芦,有的像精致的小鼓,颜色不是土黄色就是深褐色的,很陈旧,上面镌有“大清咸丰三年品”的字样,四周印满了凸出的祥云蟠龙图案,祥云蟠龙图案的间隙中又有4个龙兽衔环图案,并镌刻着四种蛐蛐的名字和4首诗,分别是:
锦蓑衣
翅宽翅紧总非宜,
此种生来世间稀,
若得两边如鸟翼,
名传海内锦蓑衣。
红头青
红头青色堪难逢,
青翅青砂项亦同,
若得爪钳兼尾赤,
将军似虎不凡虫。
朱砂头
朱头金项翅金黄,
肉腿如同白雪装,
更爱双钳黑似漆,
诸虫一见胆魂丧。
蟋蟀王
头圆牙大齿尚长,
项阔毛燥势要强,
腿脚细弱非上品,
红钳赤爪虫之王。
罐子底下有一个长方型的印章,一圈古朴的宫廷勾子花,里面也镌着“大清咸丰三年品”7个楷字。咸丰年间的古董,100多年了,很值钱,渔老汉说1个值8块钱,可以换1袋洋面。那时候的8块钱可不得了,1个学徒工1个月的工资才18块钱。但他说的大家谁也不信。不过罐里的蛐蛐倒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主要有红头和黑头两类,都长着长长的触眉,透明的油亮亮的麻翅,四短两长的腿,后部有一对八字形的尾,很威风。一个蛐蛐罐里一般只能养一只,假如再放一只进去,它就会大叫着冲上去,长长的触眉和对方一接触,就立即张开半圆锯齿形的牙钳,拼命同对方厮咬,输了的蔫头耷脑逃开,赢了的则精神百倍,振动着双翅兴奋地叫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