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福建女
(2011-10-27 12:21:22)
标签:
女性福建群像杂谈 |
分类: 随想思絮 |
在性别社会学家的视野中,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八闽大地必定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区域。在这里,似乎天地造化的灵毓之气,分外均衡地钟注于男女两性——这一片土地涌现的各界女性英才,比起别的地方,要远为众多。在有着重男轻女传统的华夏文化共同体内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很值得注意和研究的。
游历了世界许多地方的海滨后,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在福建的海岸村镇里,保留着最为众多的纪念女子的典故与遗址:宝盖山之姑嫂塔、罗星塔之柳七娘、木兰陂之钱四娘……善良的闽中父老乡亲们,对那些造福桑梓,关爱同胞、奉献社会的杰出女子,从来就分外崇敬。许多时候,这种崇敬甚至会升华为一种信仰,一种宗教。于是,与别处相比,福建就出现了分外众多的女性神祗。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林默娘与临水夫人陈靖姑,便是以自身卓绝昭著的善行,在这种崇敬中,从两位个乐于助人的闽海女性,嬗变成四海皆知的伟大女神。
记得是哪位女作家说过,谁要是有幸爱过福建的小女儿,生生世世,上穷碧落下黄泉,再找不到更缠绵执著的爱。从起源于五代的福州民谣《月光光》中“问郎短,问郎长,问郎出去几时返”深情吟唱,到闽南城乡流传的南音《陈三五娘》如诉如怨、婉约深情的曲调,再到寡妇村的真实故事,在在都印证着这位作家对福建女性文化共性的准确概括:婚前,是如此脱俗地活泼热情,婚后,却又如此惊人地执着操守——福建的女子常有的这种反差巨大的行为,展现了她们对爱人的款款深情。从哪不知有多远的古代社会开始,千百年来,有多少福建女子,为自己那个出门在外的男人,经年累月地守候。有的甚至将自己的整整一生,都填入了无尽的思念之中……
也许,是受了地气的熏陶与感应吧,古今的福建女子,便都有一点儿像这里随地可见的榕树,生命奇倔而顽强。她们,有着中国女性共有的善良与贤惠。但除此之外,又似乎多了一些什么——你看看她们的身影吧,不仅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那柔韧的双肩,有时还能担起沉甸甸的生活重担。风雨烈日,汗水浸泡,可能会使她们的肤色变深,但她们那琥珀色的眼珠里,却从未消失过对生活的希望。她们,更使自己的儿女,最深切地领略了大地般仁厚的母爱。
当然,生活在华夏文明沉淀丰厚而又长期对外开放的海峡西岸,侨乡福建的女性不仅情感深挚、守望执着,而且还分外聪慧多才:八闽女子不仅仅只擅操持家计,她们更能走上科技、文化与艺术的圣殿,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创造的辉煌,在大时代的舞台上溢彩流芳——写出上面那句话语的女性,本身就是福建的一位著名女诗人。谢冰心、林徽因、黄庐隐、舒婷、林巧稚、林兰英、郑小瑛……在中国现当代科教文艺史上,出身于福建的杰出女性专家大师,其身影几乎可以排成如同福建的海岸线一样绵长的一道线条。念诵这些名字,感念她们的事功与作品,谁能不感叹福建才女众多!她们的品德与才智,就像常绿的榕树和不息的闽江一样,久远地荫庇后人,润泽大地……
山高海阔,林密谷幽,河溪纵横,物产丰富。八闽的女子,生息在多样化的环境中,创造了多样化的生活劳动方式,但是,她们并没有让自己婀娜的身姿,幽闭在实用生活的空间。她们,兰心蕙性,善于将劳作的情境化为优美的动律,创造了多姿多彩、各具风韵的戏曲乐舞,为我们的家乡带来了“戏剧大省”和“歌舞之乡”的美誉。无论是雄壮的莆田涵江女子《大车鼓》,优雅的女子文枕琴演奏,还是闽东畲家女子《手指舞》都令人叹绝。“走雨”“彩茶扑蝶”等传统福建女子舞蹈更是全国闻名。
就像一位女性刊物的女编辑所说的那样。今天的海峡西岸,许多女性已经实现了当年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一诗中表达的憧憬:作为树的形象与男性比肩而立,根基交融,云端牵手,和谐生长,同创蓝天,共享丽日。
衷心地祝愿海峡西岸的女性群像,超越历史,更加鲜活生动,在今后的日子里,能散发出更为动人而隽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