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之中的民魂写真——评电视剧《回家——2008》

标签:
电视评议杂谈 |
分类: 评论发言 |
虽然在剧中最早出场的是一个地方官员,但是,《回家——2008》所试图塑造的是一批人物的集体群像而不是单一的人物形象——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众多的人物:从市长到小偷,从热恋的情人到闹离婚的怨偶,从市井小民到山村老者……他们在剧中的地位几乎是并置的,我们甚至很难简单地断定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可以说,它用影像符号为当时受灾的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绘就了一幅全景画。正是因为着意刻画纷繁的众生相,剧作者在故事结构上采用了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让处在不同空间的人物各自展开他们的生存故事。这样的叙事酷似文学中的生活流小说,它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和情境拼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叙述中较少使用高密度事件,多使用重复性场景,具有印象主义艺术的特征。当然,在剧中,这些沿着各自生活轨迹运动的生命个体,又不约而同地与在那个时节中紧扣国人心弦的主题——万众一心,共度时艰——发生联系。于是,繁复的变奏在这里汇成了一个共同的指归:大灾中的党心、民心、中华儿女之心。
在镜头运用上,《回家——2008》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将当时的许多新闻影像资料大胆织入。这既增加了剧作的真实感,同时也有效地为片中的人物群像建造了生动的背景。作为非常时节的形象史料,它们本身就有隽永的魅力,当它们被嵌置到一部剧情片之后,纪实与虚构的映衬与组合,更为作品平添了特殊的艺术张力。
灾难是一部加速器,它能使人心的变异以平日无法比拟的速度演化;灾难也是一部透视仪,它能使人们平日隐匿的内心真实彻底暴露。《回家——2008》真切反映了自然灾难的这些社会功能,它能使人们产生出许多深切的省思。而经过这样的省思之后,人们会更加深刻地参透人生的意义,发见许多普通人的可贵品质,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灾难,以及生动地为灾难中的人心、人性作传神写真的《回家——2008》,又是一部心灵的净化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