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曲》特种邮票发行公告(图)、背景资料、原地邮局

(2014-11-30 21:45:35)
标签:

文化

元曲

邮票

特种邮票

元杂剧

分类: 新邮资料/邮票资料
《元曲》特种邮票发行公告
 中国邮政定于2014年12月1日发行《元曲》特种邮票1套6枚。详情如下:
志号:2014-29
图序              图名          面 值
(6-1)T          秋思          80分
(6-2)T        潼关怀古       1.20元
(6-3)T         窦娥冤        1.20元
(6-4)T        墙头马上       1.20元
(6-5)T        赵氏孤儿       1.50元
(6-6)T        倩女离魂         3元
邮票规格:30×50毫米
齿孔度数:13.5度
整张枚数:6枚
整张规格:135×220毫米
版 别:胶 雕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 防伪油墨 异形齿孔 荧光喷码
邮票设计者:萧玉田
版张边饰设计者:夏竞秋
资料提供: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董研

印制厂:北京邮票厂 

此套邮票采用雕刻缩微文字工艺将元曲全文印制在邮票周边,借助专用点读笔点触邮票,可欣赏到元曲词曲的音频(音源提供:中国唱片总公司)。扫描二维码,可欣赏元曲词曲音频。另制作四方连邮票折:成品规格115×165毫米,面值35.60元,专用于中国集邮总公司邮品。四方连邮票折设计者:夏竞秋。

http://s5/mw690/001omGlJgy6NVbm0IOUc4&690

http://s7/mw690/001omGlJgy6NVbm7W9Ec6&690
http://s11/mw690/001omGlJgy6NVbmlKMa7a&690
《元曲》特种邮票表现内容

    中国邮政将于12月1日发行《元曲》特种邮票1套6枚,分别表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两首散曲与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部杂剧,面值合计8.90元。邮票规格为30毫米×50毫米,整版6枚(1套);整版规格为135毫米×220毫米。邮票设计者萧玉田,版张边饰设计者夏竞秋。同时,发行四方联邮票折,成品规格为115毫米×165毫米。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融合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散曲则产生于民歌俚谣,语言自由活泼,表现力丰富,雅俗共赏。元曲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鼎足并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花朵。

作为继《唐诗三百首》《宋词》之后古典诗词邮票系列的第三套,《元曲》采用雕刻缩微文字工艺,将元曲全文印制在邮票周边;借助专用点读笔点触邮票,可欣赏到元曲词曲的音频;扫描二维码,也可欣赏元曲词曲音频。

邮票设计采用传统的绘画手法,使用矿物颜料,展现出工笔重彩细密工整、敷色艳丽的特点。《元曲》特种邮票采用的工笔重彩绘制手法,展现出工笔重彩细密工整、敷色艳丽的特点,洋溢着古朴而清新的中国风,诗意和抒情气息浓郁,内容表达充分,线条流畅,色彩淡雅,造型生动。邮票设计形式典雅而大方,有着传统中国画的装裱意韵,彷如六幅绢本淡彩中轴条幅,天头宽、地头窄,天头题写的文字和画面相互照应,相得益彰,将中国风的传统形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邮票主图上方的元曲词曲运用中国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来,使中国书画艺术和谐地表现在方寸之上,使整体画面效果活泼生动。邮票表现内容生动形象,气氛浓烈,配合中国书法中的正、行、草、隶、篆及金文书体不同的书法字体,营造出时代的真实感。

该邮票由北京邮票厂采用雕刻与胶印套印方式印制。  

                             《元曲》特种邮票背景资料

 中国邮政定于 2014121日发行《元曲》特种邮票一套六枚,分别表现元杂剧《窦娥冤》(关汉卿)、元杂剧《赵氏孤儿》(纪君祥)、元杂剧《倩女离魂》(郑光祖)、元杂剧《墙头马上》(白朴)、元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散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画面设计使用古版画,以期还原元曲的本质。《元曲》特种邮票是继继唐诗、宋词之后发行的又一套系列古典文学体裁邮票。

  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是汉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 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等、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代表作《倩女离魂》。
     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墙头马上》
 《元曲》特种邮票原地邮局 
    元曲,和唐诗、宋词同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中国的曲包括散曲和戏曲。实际上,散曲和戏曲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前者是诗歌的一种,后者属于戏剧。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的一曲小令。马致远,元代戏曲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通过一幅秋郊晚景图的描绘,准确委婉地刻画出旅人漂泊的心境,表现的是漂泊天涯海角游子的愁思。文章选取了几种常见的景物构成暮秋季节的郊野。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学]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在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窦娥冤》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是元杂剧中的一部喜剧杰作,作者白朴,是白朴最出色的作品,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剧本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以其襟怀磊落、率真泼辣、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而更具巾帼须眉的刚烈和豪气,从而显得卓尔不群,展示了她"这一个"典型人物的独特性格风采。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她无视、蔑视封建伦理教条,毅然为所爱的人儿"舍了自己",献出了贞操。对此她无怨无悔,并且怒斥封建家长的虚伪残忍,抗声力辩为了挣脱礼教枷锁、赢得自主婚姻的权利而"私奔"的合理性。

  《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主要人物有:孤儿程勃(实为赵氏孤儿),屠岸贾后来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当作义子,又取名屠成,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诉其实情。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灵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将屠岸贾专权横行、残害忠良之事禀明,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贾并将之处死。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恢复本姓,被赐名赵武。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根据唐代传奇文《离魂记》改编而成的,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事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宋代人改编为话本,金代人则编为诸宫调。元杂剧初期作家赵公辅有同名剧本,但本剧改动了传奇小说的若干情节,如突出张母的门第观念:“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使张倩女和王文举的婚姻得不到最後的肯定。这是倩女忧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她忧虑的第二个因素是怕“他得了官别就新婚,剥落呵羞归故里”。封建婚姻筑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比比皆是,而且高中后抛却原妻的男子也不在少数。这使倩女忧思重重,心神不定,灵魂离开了躯体去追赶情人,表现了她对封建门阀观念的反抗,和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因此这样的改编实际上又有创造。剧本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欲申旧约。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无奈,只得独自上京应试。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她的魂灵悠然离体,追赶文举,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当众人疑虑之际,倩女魂魄与病躯重合为一,遂欢宴成婚。

    1、元散曲《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五句二十八字,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羁旅荒郊图。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此曲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已被载入中学课本。
    马致远(约1251—1321),元曲四大家之一,大都人,故居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王平镇“王平古道”的韭园村。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死后葬于祖茔。今存散曲约130多首,有“曲状元”之誉。

    邮票主图原地邮局(北京门头沟区王平村邮政支局,邮编:102301。或河北沧州市东光县燕台邮政支局,邮编:061603.

    2、元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出任陕西行台中丞途中登临潼关古塞(现属陕西潼关县,714399),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散曲,表达了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疾苦相当关心。尽管题为“怀古”,实际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朝统治者。最后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
    
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家,济南(今山东章丘市相公庄镇)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死于任所。能诗,尤长于散曲。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

    邮票主图原地邮局:陕西潼关县邮政局,邮编:714399。或山东章丘市相公邮政支局,250203。

    3、元杂剧《窦娥冤》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是关汉卿(纪50)的代表作,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剧情是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镇淮楼邮政支局,233299)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一说解州(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邮政支局,044001)人,一说大都(今北京,100050)人。他的杂剧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邮票主图原地邮局:安徽淮安市淮安区镇淮楼邮政支局,邮编:233299。或山西运城市解州邮政支局,邮政编码:044001。

    4、元杂剧《墙头马上》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是白朴的作品。剧情是尚书裴行检儿子少俊,奉唐高宗命前往洛阳承宣驰驿(今河南洛阳市)买花苗,巧遇洛阳总管李世杰之女在花园倚墙而立,便写诗投入。李千金写了答诗,约他当夜后园相见。少俊果然从墙头跳入,被李千金乳母发现,令二人悄悄离去。少俊携李千金回到长安家中,将她藏在后花园。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生一双儿女。但为裴行检所不容,命少俊写休书赶李千金回家,却留下了两个小孩。李千金回到洛阳家中,因父母已亡,在家守节。后少俊中进士,任洛阳令,并将父母迎至任所,他欲与李千金复合,李千金怨恨他执意不肯。这时裴行检才知李千金是他旧交李世杰之女,以前也曾为儿女议婚。一番说明与求情之后,李千金这才原谅了他们,夫妇二人破镜重圆。
    白朴(1226—1306以后),元曲四大家之一,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050899),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终身未仕。有15种剧本和1种残折,题材多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另有《天籁集》词集。

    邮票主图原地邮局:河南洛阳市邮政局,邮编:471099。或山西河曲县邮政局,邮政编码:036599。
    5、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纪君祥从《左传》、《史记·赵世家》等史籍取材而创作的一部壮烈悲剧。剧情是春秋时晋国(今山西翼城县东南,043599)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诬陷,全家300余口被杀,门客程婴救出一个不到半岁的婴儿,并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替代赵氏孤儿而被屠岸贾杀死。屠岸贾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赵家冤案始末绘成图卷,对他讲说了往事,赵氏孤儿悲愤交加,决意报仇。他向晋悼公申诉己族之惨祸。由上卿魏绛传令,将屠岸贾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
    纪君祥,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戏曲作家,大都人。有杂剧6种,现存《赵氏孤儿》及《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残曲。

    邮票主图原地邮局:山西翼城县邮政局,邮编:043599。 
    6、
元杂剧《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郑光祖根据唐代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剧情是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询问亲事,倩女的母亲却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由悔婚,文举只得独自上京应举。倩女却忧思成疾,魂魄悠然离体离家追赶文举,一起去京城,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和倩女一起回到张家,当老夫人指倩女的魂魄说是鬼魅,文举要拔剑的时候,倩女的魂魄与病体重合为一,遂成欢宴。表现了女主人公张倩女对封建门阀观念的反抗和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婚姻的强烈愿望。

     邮票主图原地邮局:湖南衡阳市邮政局,邮编:421099。
                                                       (综合来源:网络、云林书童、徐凯集邮博客)

 (背景音乐—献给阿妈的歌  韩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