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雕刻大师马丁.莫克与中国
(背景音乐—知道不知道 马晓梦)
(注:马丁.莫克原文名为stamp of
approval,译成中文怪怪的。于是自己给取了中文名字。)
http://s6/mw690/4c10d29bgx6BrDYiZ7L65&690
自由雕刻师马丁.莫克在他40年的职业生涯中,已经为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大约670幅邮票作品。
http://s1/mw690/4c10d29bgx6BTTdGgco20&690
斯堪地纳维亚雕刻师马丁.莫克希望在中国留下持久的影响力。
马丁.莫克借助显微镜,连续10小时检查一块皮带搭扣大小的钢板。为了创作古代天文仪器的精密图案,莫克手执刻刀在钢板上雕刻着一行行线条、一个个小点。
莫克是一位自由职业雕刻大师,他最新的邮票作品是由中国邮政和丹麦邮政共同发行的“天文仪器”系列。该系列是他四十年来创作的近670件邮票作品中的一个“新成员”。如今世界上与莫克先生并驾齐驱的雕刻师已经不多了,即便如此,莫克也算是其中最多产、最活跃的雕刻师。丹麦邮政邮票部经理兰娜.瑞普特Lene
Reipuert如是说。现年57岁的莫克介绍说:“这些年来,我在世界上一共有四处落脚处。”
莫克是挪威人,家住瑞典,但实际上生活在丹麦。此外,他每年还要花3个月待在格陵兰岛。
今年他将在中国待2到3个月。
莫克说:“我第四个落脚处就是中国。”
自2010年来,莫克已经为中国雕刻了两个系列的邮票,其中包括欧洲音乐家肖像系列。为莫克与中国搭建起合作桥梁的正是丹麦邮政,而莫克也是丹麦邮政的主雕刻师。
莫克的作品在中国2千万邮票收藏者中产生了轰动效应。许多藏友将邮票寄往丹麦,希望莫克先生能在邮票上签名。http://s14/mw690/4c10d29bgx6BTVp5dqR3d&690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署有莫克签名的邮票从丹麦寄回,”一位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的集邮爱好者刘政说道。
“莫克创作了许多具有高超艺术价值的邮票,我希望能在中国看到更多的雕刻邮票。”
刘先生的愿望不会落空,如今莫克不仅仅为中国雕刻作品,他还在执教中国下一代雕刻师。
据由中国邮政印刷署和丹麦邮政共同组织、为期一年的培训项目,莫克将传授十位中国学生雕刻技艺。该项目的目的就是延续雕刻艺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香火。
莫克说:“中国将是世界上第一个组建一支年轻雕刻师队伍的国家。”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邮票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对手工雕刻艺术未来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邮票胶印相关技术发展,使得采用该技术的邮票印刷成本相对低廉。手工雕刻的邮票没有胶印邮票色彩鲜艳,而且雕刻本身也是一个非常耗时费力的过程。
丹麦邮政设计经理马丁.品格尔介绍说,胶印邮票的发行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间开始逐渐走向顶峰。如今世界上已很少有国家发行手工雕刻的邮票。根据总部位于巴黎的邮票社团Art
du Timbre Grav提供的数据,如今世界上仅有10%-15%邮票为手工雕刻。
手工雕刻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机。全球邮票雕刻师已所剩无几,而且大部分雕刻师年龄在50岁以上。此外,世界上几乎没有专业机构专门传授手工雕刻这门技艺。
“手工雕刻技艺将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失传,”品格尔说道,“而中国通过培养10多名年轻的雕刻师,将确保这项技术未来的发展。http://s3/mw690/4c10d29bgx6BTVp2K0a62&690”
在来中国前,莫克从未开展过教学工作。“我几乎没有考虑就接受了这份工作,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非常热爱教学!在中国教学是一份美差。”莫克说道。
他的学生也在享受课堂上的每分每秒。
“他是一名非常严格的老师,但是我们都非常喜欢他。”来自清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袁怡珊(音译:Yuan
Yishan)说道。不过,对许多学生而言,学习雕刻技术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莫克说,一副作品往往要花费数周才能完成。有时,他们要连续坐4到5个小时雕刻作品。另一名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杨志英(音译:Yang
Zhiying)说,自从她加入这个培训项目后,她的手腕和脖子就一直有疼痛感。由于需要从莫克那里学习的东西太多,杨小姐和其他同学一样,总是早上8点就来到教室,直至晚上9点才离开,希望能够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
“学生们需要知道,如果他们想真正掌握这门艺术,他们仍有很多路要走,”品格尔说道。一名雕刻师往往要花费5至7年的时间去磨练自己的技艺,往往要到他们40多岁时,他们的技术才真正成熟。
学生们正在缓慢地、稳步地进步,莫克先生介绍说。越来越多学生的作品被展示在教室的墙面上。
“我们非常感激能拜莫克为师,他的确在帮助我们成长。在他到来之前,国内这方面的知识非常缺乏。”班上最有经验的学生郝欧(音译:Hao
Ou)说道。郝欧是中国第三代雕刻师,现在师从莫克,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郝欧介绍说,中国有着100多年的雕刻邮票历史。她之前师承的雕刻技艺要追溯到1908年,当时来自美国钞票公司的雕刻师洛伦佐.J.海趣来到中国,培育了中国第一批雕刻师。但是现在中国老一代雕刻师的平均年纪普遍超过60岁,由于年纪太大,几乎都不参与雕刻工作。
郝女士之前的雕刻老师和莫克最大的区别是,莫克更加强调对雕刻师心灵的开导,而不仅仅是技艺的磨练。
“你一定要缓慢、有耐心。”这是莫克每堂课必定要强调的一句话。
为了帮助学生进入一种平和的状态来专注创作,莫克甚至在课上给学生朗读诗歌。他最欣赏的诗歌片段是由威廉·布莱克创作的《天真的预言》中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莫克解释说:“你可以通过一张邮票来了解整个故事,就像你通过一片沙了解到整个世界一样。”
莫克在中国所传授的知识来自他整个人生中所累积的经验。“我敞开自己的心灵,将经验传播出去。”莫克说。莫克是个天性热爱自由的人。他来自一个艺术家家庭,从小在父母的工作室里长大。
“我在学校里只待了9年,16岁时辍学,因为我无法呆在学校里。”他说道。
当在艺术学校学习时,莫克发现自己真正地爱上了雕刻这门艺术,但是学校没有足够的知识供他去专研。18岁那年,他给瑞典邮政写了封信,咨询是否可以在那里花一段时间学习邮票雕刻技艺。
“我当时对雕刻邮票知之甚少,”他说。在发现只有雕刻邮票的艺术家们才是真正了解雕刻技艺的专家时,莫克当时认为瑞典邮政是他的最佳选择。
“我从来没有被雇佣过,”莫克说。“我喜欢漂游的生活,不喜欢有老板管着。”
从20岁起,莫克成为了自由职业者。他搬到瑞典西海岸的一个小岛,整天坐在小岛上雕刻、绘图,非常高产,也非常开心。
除了他的孩子们,只有远足和航海能够将他从工作中解放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他每年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呆在格陵兰岛。“当工作的时候,我就像一只休憩中的熊;休息的时候,我需要运动,这样就能达成一种生活的平衡。”
他发现在好动的个性与安静的工作间取得平衡非常重要。“我喜欢冰和高山,因为对我而言,他们总是变化。当你在山上爬行时,周围的景色总是变化。当你攀上顶峰,还有一个新的高峰要攀登。从来没有一个终点。你会觉得自己非常渺小。”莫克说。
对他而言,冰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在格陵兰岛,他一早就出航去见海上的浮冰。“它们的颜色既不是白色也不是蓝色,这些冰块在不停地变化,消融、再结冰或是分裂,颜色绚丽多彩,形状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你可以观察到光线在消失,所有的冰块映照着月亮和太阳。这些都是创作的无限源泉。”
在自然的感化下,莫克从不倦于雕刻、绘画。他同时还从事拍摄格陵兰岛自然美景的影片工作。
“我们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雕刻家像莫克一样工作勤奋,”品格儿说道,“在专注于雕刻技艺的同时,他总能兼顾发展其他技艺,这是非常独一无二的。”
丹麦邮政与世界上许多雕刻师都有联系,但是莫克是他们的首选。“这是为什么我们推荐他来中国的原因。”品格儿介绍说。
“在从事雕刻事业40年后,我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总是非常开心,虽然辛苦但是开心,”莫克说道。“对我而言,来中国是掀开自己事业的新篇章。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来中国教学。但是,我现在已经在这里了,这将是一段新的旅程。”
(来源:中国日报)
(背景音乐—知道不知道 马晓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