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稿件-重谋划均资源求质量——全市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纪实
(2022-08-04 17:06:25)目前,我市学校布局点多面广,尤以乡村学校居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市高度重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两类学校”建设,实施“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投资169亿元,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42所,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高度重视,科学谋划
2018年以来,我市根据《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出台《城乡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0年)》和《赣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实施“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消除城乡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补齐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短板。各县(市、区)按照教育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等行业规划要求,也编制了县(市、区)域范围内教育网点布局专项规划(2018-2030年),优化城乡教育网点布局,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去年,我市围绕“两类学校”建设的布局规划、办学条件、师资、经费保障、一体化发展、落实政府责任等六方面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将安远、大余、南康三县(区)确定为“两类学校”建设示范县(区),指导各县(市、区)按国家要求认真开展“两类学校”建设。
建设项目,改善条件
近年来,我市各地建立了“两类学校”的校舍设备情况、水电道路情况、办学条件达标情况及建设规划投资等台账。同时制定了县域“两类学校”建设方案,对未达到省定办学标准的学校进行了校舍类和设施设备类的建设规划。
大力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和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截至2019年8月,全市“全面改薄”累计投入资金97亿元,其中中央资金33亿元(中央改薄专款23.56亿元),地方资金64亿元(县级资金49亿元),全市有3687所(包括教学点1629个)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全面改薄”20条底线要求,新(改、扩)建项目学校3572所,新(改、扩)建校舍面积527万平方米,运动场367万平方米;完成设施设备采购价值18亿元,配备各类教学设备约239万台(件、套),图书1461万册,惠及在校生125万人,极大改善了“两类学校”办学条件。在2018年我市全域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
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工程、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面向“两类学校”推动“专递课堂”建设,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教学教研组织模式,以信息化手段实现远程课堂师生同步互动,达到共享优质教师资源,打通教育信息化进校园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全市已基本建成教育城域网,所有中小学实现城域网和宽带网“校校通”,2605所学校建了校园网;36933间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占比91.72%;全市119所学校在建数字校园,配备了509间录播教室、174余套专递课堂,专递课堂覆盖农村教学点807个。
全市普及了“国教云”“赣教云”应用,免费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教学工具、第三方应用等,9.7万名教师、136万名学生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利用云课堂开展“专递课堂”共享、“名师课堂”网上开课、“名校网络课堂”,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推送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帮助教学点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由中央网信办组织上海沪江教育在宁都县推进网络扶智试点工作,免费为该县“两类学校”提供网络教育平台,助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助力山区孩子素质教育。
安远县创新实施学校建设“6+3”模式,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了“安远方案”。该县共筹集县乡两级资金2.14亿元,在省定标准基础上,按照发展有规划、设施有配套、校园有景观、文化有品位、运动有空间、安全有保障的“六有”标准,对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了标准化建设,并同步实施运动校园、书香校园、智慧校园“三园”建设,实现“最好的房子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建设队伍,提升质量
2019年4月,我市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若干措施》,明确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政策,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确保每个教学点至少有1.5名教职工。去年,全市招聘中小学教师4373人,其中招聘特岗教师1467人,重点安排至乡村小规模学校任教。音体美实习支教工作有序开展,有540名音体美大学生先后在该市90所乡村学校开展实习支教工作。深入推进城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全市共276名校长、2261名教师从城区优质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工作。继续开展“三区”人才支教工作,全市共314名教师参加支教。
面对乡村学校师资水平相对薄弱的现状,我市积极争取“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向国定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倾斜,组织惠及更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形式多样的教师研训、交流教研活动,让教研带动教学成效;积极推动送教送研下乡活动、教学技能比赛活动,让每一位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接受优质教研指导,积极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客家新闻网-赣南日报;2020-6-9;特约记者陈小兵、记者曹友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