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定弘法师讲《论语》——简介

(2018-06-15 10:58:39)
标签:

论语

文化

经典

尊敬的各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开始学习《论语》。
  《论语》这部书是孔夫子跟他的弟子们讲学的一个语录,里面所说的内容注重在修心、修身、学道,是以立人格、知天命为学道之本。《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研究孔子的思想不能够离开《论语》,这是最重要的一部文献之一。宋朝有一位罗大经的学者,曾经写过《鹤林玉露》这部书,他讲到在宋朝初年宰相赵普就是专读《论语》。别人说赵普只会读《论语》,有一天皇帝宋太宗赵匡义问他,「你是不是只懂得学《论语》?」赵普就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我所知道的可以说没有离开《论语》的范围。他说,「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是赵普当年用半部《论语》帮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今天又要将另一半《论语》用来辅助陛下您,使您坐享太平。从赵普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论语》它的重要性和它的作用。真的,里面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讲得淋漓尽致。
  《论语》它是以语录的形式记载的。它不是一篇逻辑结构非常严密的文章,而是格言式的,主要是孔夫子的言行,以及孔夫子弟子们的,乃至再传弟子的这些语录。在朱熹朱夫子的《论语集注》里面,它有一个序言,先介绍孔子的身世。所以要学习《论语》,当然首先我们要了解孔夫子其人。我想孔夫子的身世已经是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是要学习《论语》,我们还是应该把夫子的这一生简要的做个介绍,因为《论语》当中很多的话语都是跟他当时的政治背景、时代环境有关系的。朱子的《论语集注》序言里面,他是引《史记.孔子世家》这本书来说孔子的身世。说孔子,名丘,他名字是丘,山丘的丘,字仲尼。他的祖上是周朝时代宋国的宗室,也是一个诸侯国。宋国实际上是殷商王朝的一个王族,周武王封他们在宋国。代代相传下来,一直到孔夫子他的父亲这一代,已经是周朝末年。孔夫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母亲姓颜,颜氏。夫子是出生在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这个地方,所以孔子就被后人认为是鲁国人。鲁国也就是现在山东这个地方。
  孔子他自小做儿童的时候,他所玩耍的跟别人就不一样,他常常摆上祭器祭祀祖先,然后模仿别人祭祀行礼的这些样子。从这个小孩的这种行为,我们能够看到他也不是普通人,他是个再来人,他是带着一个使命,要来世间恢复礼乐、推行仁义的。历史上称仲尼说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确实孔夫子他为我们演述圣贤的教育,留下了丰富的典籍,更可贵的是他以他圣贤的人格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模范,为我们国家二千五百年的后人,可以说是留下一个学习的典型,使到中华民族可以屹立于东方(世界的东方),号称是「礼义之邦」。
  孔老夫子他长大以后,曾经做过委吏,也就是仓库管理员,管仓库的。他做仓库管理员的时候,管理得非常好,工作井井有条,计量非常准确。他做司职吏,也就是主持畜牧的官职,使到牲畜也很兴旺。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圣人他做一行就能够那一行做到最优秀。他曾经到过周国,向老子去请教礼这个学问。他回国以后,弟子就开始多了,向他学习的人就开始愈来愈多。后来到了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五百一十七年,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当时鲁国内乱,鲁昭公逃到了齐国。于是孔子就到了齐国去,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是为了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个渠道见到齐景公。当时齐景公想给孔子一块封地,齐国的宰相晏婴不同意,后来景公也就没有给他封地,也就是孔子在齐国没有得到任用。于是孔子就走了,回到了鲁国。
  当时鲁国国君是鲁定公。孔子四十三岁那年,在鲁国一个三大家族之一的季氏,因为霸道专权,他基本上把持了朝政。他的家臣阳虎作乱,于是又掌握了整个鲁国的政治。因为鲁国这样的混乱,孔子也不愿意做官,当时只是埋头整理《诗经》、《尚书》、《礼经》、《乐经》等等经典。阳虎曾经有请过他,但是孔子执意不肯出来。鲁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岁。当时季氏另外一个家臣叫公山不狃,他背叛了季氏,他本来邀请孔子,但是孔子最终也没有去。后来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中都宰这个官职,在中都做一个小官。结果没想到过了一年,中都这个地方真正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非常的安定和谐,成为其它地方学习的榜样。所以鲁国国君就把孔子升职为司空、大司寇,掌握宰相这样的一个职权。
  在鲁定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五百年,孔子曾经做鲁定公的助手和齐国国君在夹谷会面,帮助比较弱小的鲁国能够得以没有受到齐国的屈辱,反而让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立了大功。后来在鲁定公十二年,就是公元前四九八年,孔子派弟子子路(仲由)做季氏的家臣。当时下令拆毁鲁国三大家族的城墙,收缴他们的武器,目的就是为了削弱三家的势力,能够把政权归回到鲁国国君手上。可是后来孟孙氏,这是另外一个家族,他不肯拆墙,结果拆毁城墙的这个计划也就告失败了。孔子五十六岁那年,他代理宰相,杀了少正卯,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故事。少正卯他喜欢乱说话,蛊惑人心,结果孔子把他给杀掉。经过三个月对鲁国政治的整治,鲁国就显示出空前的和谐安定。
  因为齐国跟鲁国是邻国,所以鲁国的强大又威胁了齐国。所以齐国国君就想了一个诡计,送了一队美女,就是女乐,还有文马来给鲁国国君。当时季桓子就接受了女乐,于是就跟鲁国国君鲁定公一起成天都在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后来在鲁国郊祭的时候,郊外祭祀,竟然连礼制都没有讲求,没有向大夫们分发祭肉。孔子看到这个礼已经在鲁国被废了,非常痛心,于是就辞官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先后到了卫国,到了陈国。在陈国的时候,路经匡地,在匡地还被人误认为是阳虎,他们俩长得有点像,所以被包围起来。后来误会解除,孔子才又回到了卫国。在卫国,他住在蘧伯玉家里,在这期间曾经拜会过南子,这是卫国国君的一个妃子。这中间很多故事,我们在讲到《论语》相关章节的时候,我再详细的来说明。孔子离开了卫国,在卫国没有得到重用,因为南子从中作梗。
  后来到了宋国,结果在宋国又被大臣司马桓魁迫害,要追杀孔子,结果孔子就离开了宋国,逃往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又返回卫国。当时卫国国君卫灵公还是不能任用孔子,于是孔子又继续的周游。晋国赵氏家臣佛肸曾经想要背叛赵氏,要邀请孔子,孔子打算去,后来也没去成。几经周转又回到了卫国,见到了卫灵公,卫灵公当时向孔子请教作战的事情,孔子说对作战我并不熟悉。因为孔子是主张仁政、仁爱,所以后来也离开了,又到了陈国。在鲁国的季桓子,季氏家族的季桓子他死了以后,他曾经留下遗言,让他的儿子季康子一定要召回孔子。因为他的家臣在阻挠,所以季康子就邀请了冉求。所以孔子又没有回国。
  紧接下来孔子到了蔡国,以及叶地这些地方。当时楚国的楚昭王打算给孔子一个封地,想要任用孔子。但是楚国的大臣叫令尹这个官,子西,他不同意,于是后来楚王又就没有封孔子的官职。《史记》中记载,因为楚昭王已经派遣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准备要去受职,因为想着在楚国能够施展他的抱负了。没想到陈蔡这两国竟然把孔子就围在途中,不想让他到楚国,就在陈蔡之间这个地方绝粮七日,「陈蔡绝粮」。所以圣人都有很多的坎坷。后来被解救出来以后,孔子就回到了卫国。卫国的卫灵公已经去世了,当时卫国的国君想要让孔子来主持卫国的政治。但是当时鲁国的季氏家族,因为任用了冉求为统帅,跟齐国作战打胜了,冉求是孔子的弟子,就向季氏推荐,要季氏任用孔子。所以季氏(季康子)就邀请孔子回鲁国。孔子于是就离开了卫国,回到鲁国。很可惜,到了鲁国还是没有得到任用。
  孔子经过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后,回到自己家乡已经是六十八岁,看到鲁国终究不能够任用他,他也就不要求再出仕。于是就埋头再整理一些典籍,像他整理《尚书》,而且做了解释,这称为《书传》。解释《礼经》,《礼经》现在仅存《仪礼》这一部分,是十三经之一,解释《礼经》的称为《礼记》。另外孔子还删定《诗经》,为《易经》做批注。当时孔子的弟子非常的多,相传是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到了公元前四百八十一年,当时鲁国有人在西部打猎,捕获了一只麒麟,这麒麟死了。孔子当时看了这个情况也很哀伤,知道自己大概是归期不远了,他当时在撰写《春秋》。到了第二年,他的弟子子路死于卫国的内乱。他在卫国做官,结果被乱刀砍死,使孔子非常的悲痛。结果又过了一年,就是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四月己丑日,孔夫子就逝世了,享年是七十三岁,后来葬于鲁城北的泗水边上。弟子们都为老师服心丧三年。其中子贡,这也是七十二贤之一,子贡在孔子墓旁建了一个草庐,守墓达六年之久。孔子他的儿子叫孔鲤,早死,先于他逝世。孔鲤的儿子,就是孔子的孙子叫孔伋,字子思,后来曾经着了《中庸》,也是我们四书之一。这是简单的将孔子的身世做一个汇报。
  下来我们来学习《论语》。首先我们看「论语」这个名称,这个题目。「论语」这个名称,它的由来在历史上可以说是说法众多,各持己见。大概有几种说法,第一个是汉朝班固,他注了《汉书》,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他说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个意思也就是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夫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或者是当时的人,譬如说做官的,譬如说国君请问,他来回答,还有弟子之间他们的讨论、言语,把它记录下来。《论语》,班固认为是弟子们所记的,就是孔夫子的弟子所记。夫子逝世之后,这些弟子们就大家邀集在一起,他记录了多少,我记录了多少,然后大家把这些所记录的语录会集起来,叫论纂,把它会集起来编纂在一起,这就是《论语》。按照班固的这个说法,《论语》实际上是论纂,这论应该念成论(去声)是论语。
  那为什么后人念论(音伦)语不念论语?这是主要因为有两位大学者他们所提出的看法,这个影响也很大。一个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刘熙,他在自己的著作《释名》,就是解释名题的这个释名,叫「释典艺」这篇文里头说到:「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言也」。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论」它有伦理的意思。这本书讲什么?就是讲伦理。什么是伦理?就是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之间的关系,是讲这个关系的。我们在这些关系当中如何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到自己的义务。所以他称为「论语」是通伦理的伦字。「语」就是叙述的意思,把夫子所说的,夫子门人所说的话都记录下来。
  三国时代曹魏的何晏,他着了《论语集解》,这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论语》注释,搜集在《十三经注疏》里面。《论语集解》后来在宋朝时代邢昺做了一个注疏叫《疏》,疏是解释何晏的《集解》的。何晏的《集解》是集合前人的批注,所以他之前的这些批注现在已经很少能找到。《论语集解》留下来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对于《论语》的注释了,也是最权威的注释之一。邢昺就给它做了一个注疏,里面讲到「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他解释这个论字,从六个方面来解释。他说这个书,「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你读了这本书,可以通达世务,就像宋朝赵普宰相所说的半部《论语》能够定天下,所以他用这个纶,经纶的纶。
  「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这个轮是车轮的轮。车轮它是圆的,它是不断的运转,没有穷尽。这说明什么?真理像无穷无尽在旋转的车轮一样,一直向前,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改变而停止它的运转。所说的是《论语》是真理,永恒不变。「蕴含万理,故曰理也」,这个理是道理的理。《论语》这部书里面蕴含着一切的道理,做人、处世、接物的道理,所以称为理。「篇章有序,故曰次也」,次是次序的次。非常的有它的次序,特别是每句话都有很缜密的逻辑,很有道理。下面说,「群贤集定,故曰撰也」。群贤是孔夫子的弟子们,他们共同来论纂、会集、修定,使到这个《论语》,当然不只是孔子的弟子,是好几代人的努力,才编撰成这部宝典,所以称为撰,撰写的撰。从这六方面来讲,也很有道理,所以称为论。
  这个语,邢昺引郑玄,东汉的经学家郑康成,他在《周礼》注云所说的「答述曰语」。这个语是什么?回答,夫子回答这些弟子们,当时的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夫子自己说,他叙述一个问题,叙述一种观点,这叫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所以这是应答之言。「而在论下者,此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语放在论字后,叫论语。这是讲到,这个论是经过大家的编撰、会集之后记载下来的,所以是没有虚妄、没有荒谬的。如果是中间有错误、有虚妄,那肯定会被删除出去,就不会留在《论语》当中。所以《论语》可以说句句都是真理、都是精华,字字珠玑。刘熙跟何晏这两位大学者,他们从《论语》的内容以及功能,它的价值来说明这《论语》的名称,也确实有他独到的见解。所以因为他们二人的影响,后人都把《论语》的论字念成论(音伦)就不念论了。当然是着重显示《论语》这部书它讲到的伦理、经纶、轮转之义,是教化人伦、经纶世务的这种价值。当然班固认为这是论纂,念成论(去声)语,也未尝不可。这是古人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说法都很好。
  下面我们来看《论语》的纂辑者,就是谁编辑的,以及它成书的时代。清代的一个学者叫章学诚,他说《论语》最晚记录的是曾子逝世时候的事情,从这里可以看到,那决定不是曾子自己记录的。曾子是孔子的学生,而且是孔子最年轻的学生,这里可以看到,大概至少是曾子的学生,曾子的弟子他们记录的。曾子他逝世在战国初年,春秋战国,战国初年。所以《论语》的成书大概应该是战国时期。这么样的推断也很有道理。
  从《论语》这部书里看,我们从人称这个称呼上来看,很多的话估计都是孔子弟子所记录的。譬如说宪问第十四章「宪问章」,它里面就讲「宪问耻」,这个宪是原宪,孔子的弟子,他字子思,他自称名,那肯定是他自己所写的,如果别人写,应该称他的字,不可能称他名的。在古代谁有资格称你的名?只有你的父母、你的老师才有资格称你的名,其它的朋友,乃至国君,也只能称你的字。这里他自己可以称自己名,这是表示谦卑。所以宪问这里看到,宪是他自己的名字,可以看到这是他自己所写的。所以很多的这些语录都是孔子弟子他们的笔墨。当然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譬如从《论语》第八篇「泰伯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这句话称呼曾子,曾参是孔子的弟子,称曾子这是非常尊重的称呼,像我们称孔子,用子字在他的姓之后,这是非常尊重,只有曾子的门人,就是曾子的学生们,对老师是这样称呼的。可见这里面有曾子弟子的记录,这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了。
  我们看到《论语》这里面的语录,它有这么多的门人、再传弟子的记录,当然这个记录的年代肯定就有先后,所以这部书也是成于多人之手。而最后的编定者,有的人说是孔子的弟子,这当然就不正确,因为这里面有孔子再传弟子的语录。所以最有道理的,那是唐代柳宗元的说法,他说这是曾子门人最后编定的书。宋朝的二程,程颐、程颢,他们也赞同这个说法。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论语》你看它对曾子的称呼都用曾子,而不称他的字。如果是曾子的师兄他们来写的话,曾子是孔子最年轻的弟子,孔子其它弟子写的话,那肯定不会称他曾子。从这里可以看到,《论语》应该是曾子弟子所最后编定的。再者,刚才讲到了,《论语》里面有记载着,曾参(曾子)去世之前跟孟敬子的一段话,也就是说它记载着曾参去世的那个时代的事情,所以也应该是曾参学生所记录的。所以《论语》我们可以基本来断定是曾子学生所记载的,它成书于战国初期。
  至于说《论语》的版本,在历史上出现过三个版本,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古论语》它的书是用古字写的,所以称为《古论语》。它是在孔子的屋子里,在墙壁当中挖出来的,总共有二十一篇。《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下来的,总共有二十二篇。《鲁论语》是鲁国学者传下来的,总共有二十篇。到了西汉末年,有一位学者叫张禹,他将《鲁论语》和《齐论语》做了一个会集。把新的《论语》,就是会集本,定为二十篇。历史上称为《张侯论》,这是张侯(张禹)所编定的《论语》,这是《论语》第一次会集。后来到了东汉末年,最伟大的一位经学家郑玄(郑康成),他再以《张侯论》为底本,然后又参考《齐论语》和《古论语》,又编校成一个新的版本,也就是我们今天通行读诵的《论语》这个版本。郑玄(郑康成)还对《论语》加了注释。自从郑康成的本子留下来之后,《齐论语》和《古论语》也就亡佚、失传了。
  我们现前读到的这个版本是郑康成最后编定的,它是二十篇。每一篇的篇名都以每篇首句两个字,或者是三个字来为题,所以这个篇题本身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现存的《论语》二十篇,总共有四百九十二章,也就是四百九十二段话。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跟当时人谈论的话语有四百四十四章,记录孔子弟子相互谈论的语录有四十八章。字数曾经有人做过统计,有一万五千九百一十七个字。
  下来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论语》主要的注释。在历代批注《论语》的版本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多得不可枚举,可以说《孝经》和《论语》这两部经典是历史上人注释最多的。这两部都是一个学圣学贤的人必读的基础经典。在历史上主要权威的批注有以下几家,刚才提到的三国时代曹魏的何晏,他有《论语集解》,后来被收入《十三经注疏》当中。宋代以前的人,他读论语是必须读何晏的《论语集解》的。后来到了南北朝梁代,有一位大学者叫皇侃,他有《论语集解义疏》,是依何晏的《论语集解》为底本做的一个注疏。到了宋代,邢昺也是依何晏的集解做了《论语注疏》,都是后后胜于前前。对于文字训诂,就是对于文字的解释考证,乃至对义理的解析,都超过何晏和皇侃的注疏。
  到了南宋,朱熹朱夫子他有一个《论语集注》。这个《论语集注》的批注跟前面就有不一样,朱熹朱夫子对于《论语》是下了毕生的精力和工夫。在批注里面他不仅对文字训诂考证方面非常的着力,也沿袭了二程学说,在《集注》里面阐发他的理学思想。到了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这也是一个很权威的批注,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又加上清朝人他们注释的特点,重视文字训诂、重视史实的考订,在过去批注当中水平可以说是最高的了,真的是当时讲的,「言必有据,论必有证」。当然由于考证非常的详细,这也就变得十分繁琐,而且会令人望而生畏。所以近代的大学者钱穆先生,他有个《论语新解》,他在序言里面就说到,在宋代以前大家一般都读何晏的《集解》,到了明清两代大家都以朱熹的批注为主了。因为朱熹的宋明理学成为考科举(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教材,所以大家都偏重在朱熹的批注。当然钱穆先生说,朱熹批注的观点不能说没有错误。到了清朝,因为训诂学风的盛行,所以考证得非常繁琐,虽然刘宝楠他的《论语正义》是个相当出色的注本,但是读者往往视之为畏途,所以到现在流行的还是以朱子的批注为主。
  到了近代,《论语》的注疏里面还有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这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刚才提到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还有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还有李炳南先生的《论语讲要》,这些都是非常难得可贵的论语的批注。除此之外,当然我们这次讲席参考,主要是依朱熹朱夫子的《论语集注》,因为他的文字训诂也是非常的出色。在义理的阐发方面,我们有师承,我们的恩师释净空老教授,他的老师是李炳南老先生,他的《论语讲要》是我们在义理方面主要的依据。除此之外,在明末清初佛门的高僧蕅益大师,这是净土宗的第九祖,他对于儒家学问也是非常的功力深厚,而且他自己又是一个明心见性开悟的大德。所以他留下的有一部《四书解》,其中注论语的叫《论语点睛》,所谓点睛是在义理上面画龙点睛,点到它的义理的微妙处。所以在义理的阐发方面,我们也依据蕅益大师的批注。江谦,这是在民国时代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对于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有一个《补注》,我们也用来做为依据。换句话说,在文字训诂方面,我们主要依靠朱子的批注,也兼采众长。在义理阐发方面,我们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讲要》和蕅益大师的《点睛》。当然在没有说得很详尽的地方,我们也兼采其它家的注释,同时我们因为学习《论语》也力求要简洁,时间不能太长。所以在力求简洁的同时,对于一些前人没有发挥很详尽的地方,或者是跟现代人生活工作联系紧密的地方,我们也把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做一个分享汇报。
  至于读《论语》的方法,前人也有他的经验介绍。《论语》是圣贤典籍,程子曾经说过,「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所以读书重在变化气质,不是说在语言文字上去打转转、去钻牛角尖。关键是我们读了之后,朱熹朱夫子讲的要虚心涵泳,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一个人格,你才真正读《论语》有实处的受用。朱熹在他读《论语》、《孟子》法,这里面引用程子的说法。程子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这个话就是说我们学习《论语》要怎么学?要把自己置身其内,就好像面对着孔夫子,自己是孔夫子的弟子,《论语》中弟子问话,就好像自己在问一样,孔夫子回答,就好像他们在回答一样,读《孟子》也是,都好像面对面的接受圣人的教诲,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所得。对于《论语》也好、《孟子》也好,这里面的语句要不断的玩味,要深思力行,能够变化自己的气质,不知不觉也就成了圣人。
  另外李炳南老先生他也讲到,读《论语》,我们不要一上来就先看其它人的批注,这样不行,这样会受人家影响,被人牵着鼻子走。应该怎么样?只看《论语》本文,先看本文,多看几遍之后,自己去深思研究一番,看看自己能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经过这一番功夫之后,然后再看别人的批注,对照一下自己的悟处,看看他比你高明在哪里,这叫以文会友,这样进步就快速。如果一上来就看批注,自己都根本没有去深思,你的领会也就很浅,你只是做了批注的奴隶,你进步就慢。所以古人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做学问的功夫。
  好,我们这第一节课是做一个《论语》的前言介绍,把《论语》包括孔子身世,《论语》的名称,它的由来,它成书的时代,由谁来编撰,以及如何来读《论语》这些方法,乃至前人的批注,做了简单的一个介绍。下节课开始,我们正式进入《论语》的学习。好,我们先休息。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