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我在常彬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这个课题。课题名称是张爱玲作品中变态人物分析,以便更深入的理解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描写真实人生的思想内涵、诡秘苍凉的创作风格,以及对读者的启示;更准确地评价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研究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也有助于我们贯通作家作品,对于我辈为文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有才情的女作家,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学者。最早发现张爱玲文学价值的是傅雷。他在《论张爱玲的小说》这篇文章中充分肯定了张爱玲独特的文学价值。 20世纪80年代,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把张爱玲第一次写进文学史,他认为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这一评价还未得到普遍赞同,但他激发了人们对这一作家的极大兴趣。张爱玲研究全面展开的标志是1984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张爱玲第一次被写入国内的文学史。当代在有关张爱玲的评论文章中关于综合探寻其小说艺术特征的专论较多。胡凌芝指出,《传奇》“开拓了都市文学新局面,使张爱玲独占鳌头。”饶岚子、黄仲年合撰的论文指出张爱玲是专写“她的时代的阴暗的一面”的高手。”王剑丛评论张爱玲是现代作家中最专注于“恋爱、婚姻”的作家,其婚恋描写与时代关系淡漠。单篇分析中,论《金锁记》最多。其中以朱家宏的文章较为深透。他着重剖析了七巧变态人格的三个层次:性变态心理、仇恨与嫉妒心理、寡居者的“护犊”心理。从创作心态的角度把握张爱玲,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比较好,他试图解析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位作家的独特人格和文风。注重张爱玲与海派文学的比较分析,是近年的研究新动向。刘川鄂认为“张氏深化了洋场小说的内容,拓展了海派的表现力。”吴福辉盛赞张对旧家族在大都会的际遇命运的精细表现,认为她的都市最贴近上海的真面目,并深入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三、本课题的方法和目标。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和研究创作主体心态的方法来探讨张爱玲作品中变态人物的类型、成因、从这些人物身上反映出来的张爱玲创作的美学观以及对人们的启示。
四、本课题的内容。
①张爱玲的生平介绍。
②对张爱玲作品中变态人物的类型进行分类介绍。第一类是吃人与被人吃的典型。中国妇女是受中国传统封建礼教迫害最严重的群体,她们不能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嫁个有钱人,选择夫君的权利并不在她们手中而是要受制于父母兄嫂之命。但当她们做了母亲后又对她的下一代人进行同样的压迫。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开创了吃人主题的先河。虽然张爱玲无意于社会这个大主题,只想给周围的现实一点苍凉的启示,但是她塑造的曹七巧也是一个吃人与被人吃的典型。《小艾》中的五太太虽然没有曹七巧典型,但也是这样的人物形象。第二类是被父权压制的变了形的人物。旧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无论是女儿还是儿子都受制于父权的压力,在身体上受皮肉之苦,在精神上受压制。张爱玲的作品中反映的是这种父权意识的长期役使,久而久之使他们成为了一种习惯,不敢反抗,就是想反抗也是停留在想象阶段或是报复在其他人的身上。比如《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第三类受到父母的严格管制身心发育不健全的人物形象。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必要接受健康的性教育,否则人的身心发展就会不健全。但《沉香屑 第二炉香》中的愫细和她的姐姐的母亲却压制了她们的健康发展,使她们的心理发育不健全,导致两个女儿盲目的婚姻失败,并害死了两个无辜的男性。第四类是具有恋父情节的人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中论述过每个人都女儿对父亲,儿子对母亲在潜意识之中都有一个正常范围的恋父或恋母情结。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亲情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就演变成了不正常的情感。《心经》中的许小寒对父亲产生了感情,并且不能自拔,她破坏了父母的感情也把自己弄的伤痕累累。
③张爱玲写变态人物的原因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的因素。旧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动荡中西文化的碰撞,导致一些人自愿和不自愿的成了社会的牺牲品。也成就了张爱玲。二是张爱玲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她独特人生观、历史观和对现代人的独特认识,以独特的视角和失落者的心态描写“苍凉的凡俗人生”。张爱玲小说,带有浓厚的创作主体的情感,笔下人物的精神世界,正是张爱玲本人对家庭、时代的无奈、无助和无望情绪的再现,是她自己"内心的现象".
④通过研究这个课题来看张爱玲的审美观。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不是英雄或美人,他们只是生活在上海或香港最普通的一群人,张爱玲塑造这些人物并不是想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展示社会。她只是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展示了出来,她刻画的人物仅仅只是人物本身而已。他们不关心社会变化,只是关心自己的生活问题。他们没有真情,所谓的一点亲情或爱情只是一种交易的手段。张爱玲说:“极端病态和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如此沉重不容易就那么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人们的命运都是悲剧的,但是不值得人们的同情,他们自己造成了自己不幸的人生。张爱玲正是这样专注于人性和人性的弱点,极其冷静而残酷地撕下了蒙在情感上面温存的面纱,让那些猥琐、畸形、变态毫无保留地晒在阳光下,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无奈和讽刺,使小说呈现出荒凉的意蕴。
⑤张爱玲作品对现代人的启示。张爱玲的小说摒弃了人生美好的理想,抒写了真实的生命状态,无奈而苍凉。令读者窥见到了人性的悲哀,以及对自我存在意义的严重怀疑,从而超越了单纯的人性的层次,进入到生命本质的透彻认识。
五、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验条件。
以上就是论文的目的及全部内容,其中吸收和借鉴了许多近年来对张爱玲研究的优秀成果,希望能做到全面系统。同时在常彬老师的帮助下,我搜集到了许多详细宝贵的资料,这对于我成功的完成论文有很大的帮助。
六、参考文献:
①于青:《张爱玲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②李继凯:《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异化》,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4)。
③黄灵灵:《六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述评》,载《作家研究》,
④张瑞田:《近五年张爱玲研究综述》,载《六安师专学报》,1995(2)。
⑤苏娟:《张爱玲创作中的没落贵族意识》,载《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2)。
⑥廖梅:《警惕张爱玲》,载《探索与争鸣》,1995(4)。
⑦刘维荣:《海外张爱玲研究概览》,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1)。
⑧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
复旦大学出版社
⑨胡亭亭:〈张爱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