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共同见证
文/张健祥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512大地震期间,我最早是从共和国总理口中听到的这句话。当时觉得它就象冲锋号,从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急迫的心情和对生命的尊重。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同样明白“灾情就是命令”的道理。在危急时刻,虽然没有听到冲锋号,但我们的记者出于职业本能,紧急行动起来,拿起手中的“武器”,自觉投入战斗。以此,虽然还没准备好,但四川电视台第4频道却敢于在成都地区率先开始直播。直播开始后,地震新闻源源不断地传到直播线。也是从这时候起,第4频道记者紧急奔赴各个重灾区,共同见证512汶川大地震带来的震动和感动。
5月12日,第4频道有8组记者赶赴都江堰。当晚10:00左右,记者姜小军、潘猛、牟航得知北川灾情严重,主动请缨,决定连夜赶往北川。一路上,余震不断,滚石连连,但这一切,都没有挡住他们前进的车轮。好心警察劝阻,他们摸黑开车“缩”过去,由此成为最早到达北川的电视媒体记者;他们的新闻报道被包括央视在内全国各地电视媒体争相转播。
还记得这三位记者出发时的情景,当时,我和《新闻现场》制片人罗平倾其所有,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掏给了他们,本以为口袋有钱,诸事好办,谁想到北川已成为一片废墟,钱在那里已经没用了。结果,三个大小伙子只好象灾民一样,靠捡路边的救济食品充饥。这些都是后来我带队到绵阳做《记者访谈录·见证》时,潘猛可怜巴巴地讲述出来的。作为那晚的“派工”者,我听后心里酸酸的。
说实话,抗震期间,我一直被感动着――为那位眉头紧锁、两鬓花白、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的共和国总理,为那些以生命的名义紧急集结、不怕牺牲、不顾疲劳的救援人员,也为那些以爱的名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志愿者。
还让我感动的是:以新闻的名义、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四川电视台第4频道记者。作为灾区电视媒体,我们记录灾情,讲述真情,肩负着对外传播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以关爱之情告诉外界,512汶川大地震的真实情况;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感谢那些帮助我们的人们。据说,抗震救灾期间,央视直播60%的节目都来自四川电视台,而这60%很大一部分则来自四川4频道。
第4频道记者,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也从未经历过这样的震荡。灾情发生后,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不顾亲人牵挂,义无反顾,奔赴灾区。在巨大的灾难现场,他们在一片片废墟上拍摄,在一排排尸体中穿梭,忘记危险,忘记害怕,淋着雨,流着汗,更流着悲伤和激动的泪水。
这是一次灾难。面对灾难,记者的心情从来没有如此沉重,也从来没有如此投入。大家用情很深,也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华达18楼(第4频道大本营)的留守者,每天看着拍回来的新闻,倾听记者们的真情讲述,我心痛着,也感动着;很想从精神层面上,为我们的记者做点什么。策划记者访谈录《见证》,就是让记者讲述现场背后的故事,倾谈故事背后的情感。这个想法在地震发生15天后即5月底才开始实施。之所以这么晚,是因为太早把镜头对准记者,总觉得不合适宜――因为有那么多前线救援人员,我们记者实在不敢“自我炒作”。
《见证》的制作,遵循了两条原则:一、操作者不能是一线主力记者,只能由二线人员来完成;二、采访只能见缝插针,不能占用记者的采访时间。为此,还在哺乳期、暂时退居二线的新闻现场骨干记者张宇博、电视感觉很不错的编辑蔡艳担任了《见证》的“主刀”。
感谢二位。还要感谢杨晔、罗玮、凌方青、侯珊珊等。因为身体原因,罗玮、凌方青从绵阳、广元回来休整,也被我抓来做编导,她们都把《见证》作为一项良心工程,精心创作,精心制作,为此,没少加班加点,熬更守夜。
感谢主持人李莎莎,作为《见证》的主要访谈者,她喜欢倾听,善于发现,非常投入,具备一个优秀访谈者的潜质。遗憾的是,她的很多问话因为节目长度的缘故,被“主刀”切掉了。李莎莎一直执守直播台,《见证》工作都是利用下来时间完成的。还记得有天晚上十点,SNG记者王雪菲因为设备原因终于回成都,而次日又要去汶川,直播了两个小时后的李莎莎,捂着“饿扁了”的肚子,直接走进访问间,这一谈又是一个多小时。
还要感谢所有的被访者――那些可爱的记者们。他们本来是回来发稿或休整的,但《见证》访谈,牺牲他们了宝贵的休息时间,也让他们又“动情”了一回,记得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被李莎莎访哭了。
因为触及人性层面,因为追到心灵深处,加之故事本身的精彩和记者的个人魅力,据评价:《见证》做得挺好看、挺耐看。
抗震救灾期间,第4频道所有采编播人员都有一段特殊的经历,都有一些难忘的记忆。遗憾的是,还有很多故事没有讲述,但我们的《见证》播出22集后,就在“彻底关”这儿打住了。在此,特向没有“见证”到的记者表示歉意--有些故事本来很好,但因等不到记者回来,错过时机了,比如说绵阳驻站记者们“等待唐家山溃堤的日子”......
512大地震,让数万同胞从此逝去,也让数百万同胞失去家园。我们,不愿再有这样的特殊经历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