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汶川守望
□鲍尔吉·原野
人世间,第一次有几亿人因为一个地名失眠,这个地方叫汶川。它很陌生,是多数人一生都碰不到的名字。不知那里山川的模样、人民的口音、河流的走向。当摄像机的镜头第一次对准它,对准的只是地图,是地图上“汶川”这两个字,却得不到消息。多少人心如铅封,忧摧肝肠。
此后,汶川在人们心里一点点放大,成为呼叫频率最高的词。人的心里,原来装着各自的心事,在心事的顶端,猛然间放置了一个摇晃的、遮蔽的、带着岩石血迹的词———汶川。汶川,从此让人们放不下。
2008年5月12日,汶川的相关词是地震、求援、空降。汶川和毗邻的北川、青川、绵阳的相关词是垮塌的校舍、埋压的师生、没有应答的电话、无家可归的家庭。汶川这个词,就像瓦砾堆下的女孩子,语言微弱、泪光盈盈,却活着,等待擎天之手清理一层层碎石,涅槃重生。
地震刚刚结束,汶川这个词连着部队的番号,连着急行军的铁脚板,连着纱布、药品、手电和血浆。汶川这个词像一个强力的聚光灯,照亮了长江南北和长城南北中国人关切的面庞,这些面庞如同密密麻麻的火把,把四川照亮。
在跳跃的、鲜亮的光焰中,中国人一遍又一遍看到国家总理忧虑的眼神,一遍又一遍听到他哽咽的声音,一遍又一遍读懂他眼里带着的泪光。余震未止、山体滑坡、天降大雨,乘汽车、乘冲锋舟、乘直升机赶往乱石嶙峋的现场。他拉着儿童的手流泪,向废墟里的幸存者喊话。人们几乎要忘记了他的尊贵,看到了一个老兵,66岁了,勇敢、善良;意气决绝、果断、坚强。在他身上,凝聚着中华先贤视死如归的勇气,绵延春蚕吐丝一般的柔肠。当今中国有这么一位好总理,地震丧生者可以欣慰,有他照顾未亡人;幸存者可以止泪,有这样善良的智者把灾难抵挡。
汶川之川,驻扎十万重兵。这些兵用手指、肩膀、胸膛与砖瓦水泥作战,辨听十米之下火苗般的生命迹象。几十人用几百小时救出一位幸存者是大胜仗,几百人手搬肩抗清出一段道路是大胜仗。几千人几万人用军装和白衣带给灾民曙光,不再寒冷,不再绝望,不再饥饿,不再惊慌。
你们看到路旁无边的队伍,你们看到穹庐的佛光,你们看到飞机越来越多,你们看到来自八方的中国力量。
在古代,皇帝任命忠直之人担任史官,记录世道人心,30年之后展读。今天,无数的中国人都是一位史官,把泪水、血脉、离散、慈悲、责任和十多亿人的目光记录在心,把国际社会的帮助记录在心,见证高速发展的中国在灾难之中的挺拔坚强。30年后,记忆犹新,百年之后,字迹煌煌。
到此刻,地震已经过去了100多个小时,瓦砾堆下也许还有人在黑暗中睁大眼睛祈望。让天公再赐予他们多一点的气力,等待喧哗声中射入的光,还有水和一双双温暖的手掌。
100多个小时过去了,汶川的呼吸逐渐强壮。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连接处,汶川接住了喷涌而至的整个国家的热血和用泪水浸泡着的目光。
加载中,请稍候......